• 30阅读
  • 0回复

靠大干才能变山河——记海原县关桥公社回、汉族人民同水土流失作斗争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26
第3版()
专栏:

靠大干才能变山河
——记海原县关桥公社回、汉族人民同水土流失作斗争的事迹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是六盘山区最干旱的一个县,关桥公社就在海原县北部的山区。这里虽然干旱少雨,但一遇暴雨,山洪暴发,黄土山就被冲出一条条大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肥土,经三条河道冲入清水河,流入黄河。河道越冲越宽,台地越冲越少,山坡地越冲越瘠薄。解放前,不少住在河岸、川台上的人家只得到几十里外的远山上去种地。
解放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关桥公社的回、汉族人民,发扬大寨精神,艰苦奋斗,通过闸沟、打坝,修库拦洪,围河造地等办法,已经控制了三分之一面积的水土流失,把水害变成了水利。一九七二年夏季,一次山洪暴发,凶猛的洪水流到关桥公社的贺堡河,却被乖乖地关进水库里。这一年,虽然遭受严重的干旱和早霜的袭击,粮食总产仍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十一。
志壮山移
一九七○年十月,关桥公社党委书记张建华到自治区参加农业会议,听了昔阳县学大寨经验的传达,心情振奋而又不安。合作化以来,关桥公社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控制了五、六十平方公里面积的水土流失。但是,这和全公社需要治理的六百多平方公里面积比起来,还相差很远。他想,昔阳人民学大寨,立志重新安排山河,大干三年大变样,而自己却是用小农经济思想指导行动,对比起来,差距有多大啊!会议一结束,他急忙赶回公社,和党委其他同志商量,决定在全公社就改变关桥面貌的问题进行一次讨论。
“关桥的面貌能不能大变?”“是鼓足干劲,改天换地,大干快上,还是得过且过,修修补补,慢慢来?”公社党委把这些尖锐的问题摆到每个人面前。窑洞里、地头上,到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贫下中农说:“立下愚公移山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治不好的山。”那种“人老数辈几千年,不搞水保也种田”等无所作为的论调被驳倒了。在这个基础上,公社党委经过调查研究,重新制订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规划,一个治山治水的战斗在全公社展开了。
贺堡河流经关桥公社的五个大队,旱时河道变成小溪,遇雨山洪泛滥,冲毁河岸上的台地和河道里的滩地。贫下中农提出,要在主河道马湾修水库,这样既可以拦洪浇地,又可以保证水库下游河滩造地不被洪水冲毁。在主河道上修库拦洪,这在关桥还是第一次,有的人有疑虑,主张把原来一年修一次的临时水坝改造改造就算了。公社党委在现场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作出决定:要大变必须大干,决不能修修补补。
一九七一年夏天,修建马湾水库的工程开始了。数百双铁臂挥舞银锹,数百辆小胶轮车往来飞奔,二百米长的大坝一天天上升。在紧张的劳动中,大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抢在洪水前面把水库修成!
严冬土冻,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水库暂时停工。可是不到两个月工夫,库水涨得快齐坝高了,严重威胁着大坝的安全。把水从排洪洞里放掉吗?不能!水是十分宝贵的。旧历正月初一,社员们顶风冒雪开上工地。他们刨开一尺多厚的冻土层,一锹一锹地掏出三千多方好土,一车一车地拉上拦河大坝。坝加高了,水库保住了。去年七月,库容一百八十万立米的马湾水库胜利完工了。汹涌的洪水,被腰斩贺堡河的大坝驯服了。当年利用库水就浇了三千多亩农田,在水库下游建成了大片河滩地。
改天换地的革命壮志,结下了丰硕的果实。大干三年,他们在三十多条大沟里节节打坝,利用山洪携带的泥沙,造出了沟坝地三千多亩,变害为利;在河滩引洪淤地两千多亩;兴修水库六座、蓄洪坝三十一座,水地从原来的六千五百亩发展到一万二千多亩。三年完成的土方量,等于过去十几年的两倍以上。
万难不屈
关桥人民治山治水,既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也有万难不屈的坚强毅力。
在兴修马湾水库的时候,张湾大队的贫下中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引水上张湾台,变水害为水利。
要引水上台,就要修十几里长的引水渠,要穿过三条大沟,五条小沟,大部分渠道要在陡峭的半山崖上开凿,困难是不少的。但张湾大队的社员们没有被困难缚住自己的手脚,他们顽强地同困难作斗争。在几丈高的陡山崖上开渠,人无立足之地,社员们把身子紧贴着崖壁,先用铁锹铲出站人的地方,再一步步前进。开渠进展到红胶土地段,土硬得比石头还难对付。社员们把镢头磨得利利的。硬是一镢头一镢头地把几里长的红胶泥地段“啃”了下来。渠道要通过一条沟,这沟顶宽七十米,深九米,社员们用车拉,人背,动土两、三万立米,在沟口打起了城墙似的大坝。就这样,仅有二百多个劳力的张湾大队,把动土九万多立米的干渠终于修成了,把沿渠道的所有大沟小沟全都筑坝闸住了。水从坝上过,坝又能拦洪蓄水淤地,两全其美。当引来的水沿着渠道流进张湾台的大片土地时,社员们激动地说:“多少年来的愿望,今天实现了!”
象引水上张湾台这样艰巨的工程,何止一个!
脱场大队第五生产队用七年时间,在二十里长的西沟上打起一道大坝,结果被一场洪水冲掉了。冲掉了,再打。他们又动土四万多立米,在沟口打起一道新坝,终于闸住了西沟,拦洪淤地,还保护了沟下面的大片水田。在大旱的一九七二年,粮食大幅度增产。这个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
贺堡大队第七生产队的社员,学习沙石峪人民“万里千担一亩田”的革命精神,劈山填沟造田,搬了一万三千多立米的土,造了九亩地,平均每亩垫土四万多担,把山洪冲刷的深沟变成了良田。
关桥人民就是这样,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在斗争中前进,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开路先锋
有吃大苦、耐大劳的领导,才能带动群众,创造出大干快变的局面。
公社党委书记张建华不怕流汗,常年坚持在基层,参加劳动,领导生产。为了摸清情况,制定规划,一九七○年冬天,他和公社干部、贫下中农一起,整整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公社的自然条件进行了大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他又和水利干部一起,扛上测量仪器,逐个测量重点工程。他的足迹踏遍了数以百计的沟沟梁梁,走遍了每一处水源、台地。因为工作的需要,张建华被调到了县里。临行前,他又和接班的袁德祖一道察看了所有的工程,访问了群众,这场现场交接班整整进行了半个月。
关桥公社的领导班子带头苦干,全公社的干部也都跟着大干。关桥大队党支部书记马学荣是个回族干部,他过去被洪水逼得搬过两次家。为了改变这里的水土流失,他手不离锹把,心不离群众。数九寒冬,他顶风冒雪走前头,带领群众治山治水;工程出现险情,他奋不顾身带头抢险。冯湾大队范湾生产队队长王满生,带领群众在河滩打坝淤地时,上游突然下来山洪,奔腾咆哮,直冲新打的堤坝,在这危急关头,王满生毫不犹豫地跳进洪流中,挺身护坝。
干部带头走,群众跟上来。关桥公社的干部和社员战胜水土流失的信心越来越强,斗志越来越旺。过去要靠全公社才能完成的工程,如今一个大队甚至一个生产队就担负起来了。三年来,他们修建的各种工程,共动土二百九十八万多立米,如果把这些土筑成二米高、一米宽的长堤,就能从关桥一直延伸到北京。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