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西和县委认真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蓬勃发展,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大幅度增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26
第3版()
专栏:

西和县委认真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蓬勃发展,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大幅度增长
新华社兰州电 中共甘肃省西和县委认真推广一批大干苦干,迅速改变农业生产面貌的先进社、队经验,用这些先进典型推动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蓬勃发展。三年来,这个县粮食产量年年大幅度增长。一九七二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比一九六九年增长一倍以上。
一九七○年以来,这个县在学大寨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学大寨的先进社、队。这些先进典型的共同特点是:干部和社员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革命干劲足,农田基本建设成绩显著,农业生产面貌变化大。
为了推动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发展,中共西和县委认真总结、推广这些先进典型的经验。一九七一年县委在何坝公社黄江大队召开了有社、队干部参加的现场会。黄江大队地处丘陵地区,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山坡上,过去粮食亩产量只有几十斤。一九七○年,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下决心学大寨,苦干实干,开山炸石,移土造田,初步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一九七一年粮食平均亩产上了《纲要》。在现场会上,县委领导成员领着大家看黄江,比大寨,想自己,并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黄江一年上《纲要》,你们两年三年能不能改变面貌?大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社、队干部从思想上、行动上找出了差距,提高了路线觉悟,决心在学大寨运动中以黄江大队为榜样,大干一场。
黄江大队现场会议以后,县委决定用黄江和其他一些典型的经验,去突破三分之一的社、队。为此他们抽调了一百多名县、社干部,深入到十六个公社的二百六十个大队蹲点,进行具体帮助。现在,全县已有四十多个后进大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九七二年,粮食平均亩产上《纲要》的社、队由一九七一年的八个大队、六十二个生产队,增加到两个公社、三十四个大队、二百二十个生产队。
中共西和县委在推广先进典型经验的过程中,注意及时总结新经验,不断丰富发展老典型的经验,更有力地推动全盘。马元公社是一个艰苦奋斗学大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迅速改变农业生产落后面貌的先进典型。一九七一年,县委在全县推广了马元公社的经验以后,鼓舞了全县人民改河治水、兴修水利的斗志。接着,全县相继出现了银杏公社因地制宜,治山改河,扩大耕地面积的经验;玉泉、季阳等大队截引地下潜流,引水灌地的经验;十里公社发扬滴水必争的精神,引泉水,挖塘坝,扩大水浇地的经验。这些经验,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人们的认识。因此,县委在推广马元公社经验的同时,又总结了这些新经验,加以推广,使全县兴修水利的群众运动步步深入,有些社队修筑河堤,有的利用山泉溪水挖塘打坝,有的修水库,修渠道,想方设法扩大水浇地面积,初步改变了不少社队干旱低产的面貌。
西和县委在推广先进典型经验的过程中,坚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倡在学习典型经验时因地制宜,先试验,后推广,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芦河公社芦河大队在采用优良品种上思想保守,多年来一直种着低产的老品种,粮食平均亩产长期停留在二百斤左右。一九七一年县委在推广先进典型的科学种田经验时,没有硬性规定这个大队使用优良品种,而是由县委书记亲自在这个大队种良种小麦试验田,夏收时试验田的小麦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经过活生生的事实教育,芦河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对优良品种有了正确认识。一九七二年,这个大队的耕地全部播种上了优良品种,使粮食平均亩产第一次上了《纲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