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加强边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在广西落户的天津医务人员热情为贫下中农服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27
第3版()
专栏:

加强边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在广西落户的天津医务人员热情为贫下中农服务
据新华社南宁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五日电 在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光辉思想指引下,天津市的一批医务人员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乡、瑶寨安家落户。三年多来,他们扎根农村,努力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热情为各族贫下中农服务,为改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作出了贡献。
一九六九年底和一九七○年初,天津市有二千多名医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边疆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这些医务人员被分配在自治区七十三个县的一百七十六个公社卫生院里工作。当地各族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听说党派来了医务人员,欣喜相告,热情地赶着马驮,背着背篓,结队出来迎接。各县、社党委对他们的生活作了妥善安排。许多老贫农、红军老战士、革命老干部,还和他们一起办学习班,向他们讲革命斗争史、村史和家史,和他们一起看书学习,一起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卫生路线,使他们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更加坚定了扎根农村为各族人民服务的决心。
这些医务人员来到边疆农村以后,在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帮助、教育下,经过批修整风运动和医疗实践的锻炼,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努力克服生活不习惯、语言不通等方面的困难,走苗山,访瑶寨,不辞辛劳地为各族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送医送药。为了密切联系群众,搞好工作,许多人还刻苦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有的人已学会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和群众交谈。许多原来只会医治一科疾病的医务人员,为了适应农村的需要,做到一专多能,开展了互教互学。现在有不少人已学会处理内、外、妇、儿科的常见病,并能用中草药和民间单方验方防病治病。在隆安县布泉公社落户的天津医生赵为民,初下农村时不习惯走山路,他就苦练“铁脚板”。三年多来,他走遍了全公社七个大队、一百零八个生产队,为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治病一万多人次。共青团员、原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内科医生吴明英,到凌云县沙里公社安家落户后,除了积极为群众防病治病外,还经常主动为集体、为群众刈草、喂马、掏粪、打柴、挑水、喂猪。去年冬天,他为军属老大爷金朝殿治病时,看到病人家中缺乏劳动力,就住在金大爷家里,既看病打针,又帮着做家务事,一直照顾到金朝殿病愈。医务人员们的这种革命精神,受到了各族社员的赞扬。
来广西农村安家落户的天津医务人员,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和当地医务人员、“赤脚医生”一起,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发动群众,广泛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普查和防治各种地方性流行病,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了各族人民的健康。地处云贵高原的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两个公社,过去长期流行疟疾。天津市的医务人员来到这里以后,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并全面开展了普查和防治疟疾的活动,治愈了大量疟疾患者,大大降低了发病率。来自天津的医务人员,和自治区的广大医务人员一起,在群众性的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中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了帮助农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在广西安家落户的天津医务人员,还热情地为各族贫下中农培养医疗技术力量。落户在大明山区上林县三里公社的天津医生,最近两年来分期分批地为大队、生产队培训或复训赤脚医生、卫生员和接生员五百多人次,使这个公社有了一支少数民族自己的医疗卫生队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合作医疗制度。有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牙科医生牛德明,在武宣县东乡公社卫生院落户后,一边坚持门诊,一边进行教学,自编教材,自做教具,先后为六个县的十二个公社及其他医疗单位培养了二十多名牙科医务人员。
三年多来,从天津市来到广西农村落户的医务人员,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努力改造世界观,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他们中的一些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有一些人成了基层卫生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在农村医疗卫生战线上正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决心长期扎根农村,全心全意为边疆各族人民服务,继续在同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附图片)
江西省贵溪县樟坪公社畲族赤脚医生、共产党员兰珍生,不辞辛苦,热情地为畲族贫下中农防病治病。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