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黄海青松——记老党员陈恒才为革命管理航标灯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28
第2版()
专栏:党的生活

黄海青松
——记老党员陈恒才为革命管理航标灯的事迹
夜深,雨猛,风狂……
海面上浪涛翻滚,发出惊心动魄的巨响。
就在这风雨交加的夜里,有一位一九四○年入党的老党员,还战斗在远离陆地三十多里的海面上,把航标灯打得通亮,引导着船只进港。他就是江苏省射阳县海洋渔业公社卫星大队的陈恒才,已经独个儿在海上伴着惊涛骇浪度过了整整十个春秋。
海上安家
返航的渔民,每当乘风破浪,赶潮夜归的时候,遥见光芒四射的航标灯,大家都称赞地说:“那就是老党员陈恒才的家啊!”
的确,那是陈恒才的家。当年陈恒才海上安家的情景,至今还被人们传颂着。
那是一九六二年的一天,公社党委正在开会讨论派人上灯塔执行任务的时候,卫星大队老党员陈恒才突然闯进来,铿锵有力地说:“把管理航标灯的任务交给我吧!”这个要求,使大家感到意外。因为谁都知道,陈恒才是个老同志,早在一九三九年就参军作战,出生入死,负过伤,立过功;如今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积劳成疾,在陆上工作已感到力不从心,更不用说到海上去了;加之他家人口多,负担重,需要他照应。研究结果,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陈恒才这可急了。因为他为这件事,脑子里已翻腾了好几天。他想到了,在战争的烽火硝烟里,曾向党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想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渔业生产大发展,多么需要搞好安全生产;他想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谆谆教导:“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他的心呵,已飞向波涛汹涌的大海,飞向高高的灯塔!
夜里,陈恒才久久不能入睡。他懂得,公社党委不批准他上塔,这是组织上的关怀,心里感到无比温暖;他更懂得,过去为党做过一点工作,那只能说明过去,今后能不能继续革命,仍然是对自己的考验。他越想心里越激动,连忙叫醒大儿子,替他写了一份“为党管理航标灯”的申请报告。老伴劝他:“公社不批就算了吧,你想想,你走了之后,家里呢?”陈恒才说:“孩子他妈,你还记得吗?解放前,我是孤儿,你是童养媳,我们谁都没有家,多亏毛主席领导的好,革命才有家,共产党员应当四海为家呵!”
第二天,东方刚吐白,陈恒才就去找公社党委书记尹春和,双手捧出申请书,激动地说:“我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关怀。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当哪里艰苦,就到哪里战斗,请组织上批准我的要求吧!”老尹看着面前的陈恒才,肃然起敬,心想:真不愧是个久经革命考验的老党员!
陈恒才的请求终于被批准了。
以苦为乐
陈恒才这十年海上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呢?真叫人难以想象。
灯塔,是木制的,除中部有一间长三米二、宽二米四、高二米三的木板房,可以躲雨避风外,其余就是几个简易的木架。潮来,举目汪洋;潮退,只露出一块沙滩。整天风呼海啸,浪击潮涌。这是多么险恶的环境呵!可是,困难再大,在陈恒才眼里,全不在话下。一个共产党员,为了革命,就是刀山火海也要闯过去。十年来,他以惊人的革命毅力,顽强的斗争精神,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就说吃的吧,粮食、烧柴和水,都是定期从陆上运去,如果海上起了大风,连续刮它个十天半月,船只出不了港,粮草就要发生困难。去年八月,海上刮起了大风,塔上粮尽、草绝、水干。怎么办?久经艰苦磨练的陈恒才,饿了,吃几条腥味扑鼻的生虾,渴了,喝几口又咸又涩的海水。他一直坚持了四天四夜,保证了航标灯彻夜长明。
生活上的困难,岂只是吃的呢?那间薄薄的木板房,夏天热得象蒸笼,他就爬到灯架下的横梁上,吹吹海风歇歇凉;冬天冷得象冰库,他就原地跑步取暖。头发长了,他对着镜子自己理。肺气肿发作时,他就自己给自己打一针……
重重困难,在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面前,显得何等的渺小呵!
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有多少人从千里之外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而陈恒才,这十年的春节,都是战斗在海上。公社党委惦念着这位老党员,一次,党委书记亲自到灯塔去接他回家过春节,可是陈恒才怎么也不肯,他说:“现在还有渔船没有收港,我不能离开战斗岗位!只要大家都能幸福地欢度春节,我心里总是甜的。”
坚持战斗
在这漫长的十年里,陈恒才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呵!多少个风雨之夜,他彻夜不眠,看守航灯;多少次疾病发作,他全然不顾,坚持战斗。
一九七二年一月的一天傍晚,呼呼的北风裹来了漫天大雪,远天近海,茫茫一片。风浪把高耸的灯塔摇得晃晃荡荡。陈恒才和往日一样,乘天黑之前,试一下灯光。可是开关左拉右拉,就是不见灯亮。他毫不迟疑,操起检查电路的土仪器,立即向九丈多高的塔顶爬去。北风夹着雪粒,扑打在陈恒才的脸上,象针刺一样痛,陡峭的塔梯粘满了雪,又冷又滑。陈恒才用手抹一下木梯上的积雪,向上登一步,再抹一下,再登一步。就这样,上上下下三个来回,出故障的地方还没找到。此刻,陈恒才的手脚已经冻僵了,站在摇晃不定的木梯上,两腿就象筛糠。如果手稍一松,就要跌入波涛滚滚的大海。眼看天色暗了,陈恒才想到船只要进港避风雪,心里急得象团火。他暗暗地问自己:陈恒才,你是共产党员,难道能在这点困难面前屈服吗?不能,坚决不能!他又一步一滑往上爬,一段一段地查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在塔顶上排除了故障,使航标灯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透过纷纷雪片,射向远方。可陈恒才已象雪人一般,坐在塔顶上一动也不能动了。等到来看望他的人把他接下来时,他才感到筋骨酸麻,浑身疼痛。
这样的风雪,这样的危险,在陈恒才的十年海上战斗中,遇到过多少次呵!可陈恒才敢与风浪比高低,不向困难退半分。人们无不赞叹地说:“我们的老陈,真是黄海前哨的不老松啊!”
后继有人
一年、两年、五年……十年,新洋港口的航标灯夜夜长明,指引着船只安全进港,从没发生过事故。
一天,陈恒才高坐塔顶,凝望着滔滔不尽的波涛,心想,黄海后浪推前浪,革命的事业一辈传一辈,自己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应当早点培养个接班人,让灯塔的光辉千秋万代照海疆。这个既艰苦又危险的岗位让谁来接替呢?他想到自己的二儿子克文。他觉得这孩子在甜水里生,红旗下长,必须百炼才能成钢,应该让他在大风大浪里锻炼锻炼。他的想法得到了公社党委的支持。
去年春天,他把克文带到塔上,让克文学习管灯。夜里,十五岁的克文,望望黑黝黝的海洋,听听哗啦啦的浪响,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想到将来一个人要长期在这儿生活,有点害怕了,对父亲说:“明天,我还回去吧!”
儿子的思想活动在陈恒才意料之中。他完全懂得,传灯先要传思想,要使克文把航标灯拨亮,首先要在克文心里点燃一盏灯。
清晨,陈恒才又领着克文登上了塔顶。举目望去,渔港内外,桅杆林立,马达轰鸣,一片欢腾景象。
“克文,你说这儿好不好?”陈恒才问儿子。
“当然好喽!”克文兴奋地回答。
“可是,解放前这里却是贫苦渔民遭难的地方。”
陈恒才对儿子讲起了悲惨的往事:旧社会,陈恒才家祖祖辈辈给渔霸弄船。一年,陈恒才的父亲为渔霸出海捕鱼,回来遇上了大风,正是黑夜,由于没有航标灯,摸不进港口,结果船被大风推上了暗滩,撞坏沉没,全船的人活活地被淹死了……
陈恒才又问儿子:“你该懂得,是谁救了我们穷苦人?”
“是共产党,是毛主席!”
“如今,党把管理灯塔的任务交给我们,这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为革命站岗,你说我们贫苦渔民的后代不来谁来!”
克文眼里滚动着晶莹的泪珠,低着头,深情地说:“爸爸,我懂了……”
“懂了就好,把头抬起来。”陈恒才说着,指了指大海的远处,“别看这小小灯塔,它可连着五湖四海呀!干什么工作,都是为着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啊!”
克文心里的那盏灯一下被拨亮了。从此,他处处以爸爸为榜样,为革命勤学苦练,终于很快掌握了管理航标灯的全套技术。如今,年轻的克文,已一个人在海上工作了一个冬春,工作得和他爸爸一样地出色。正在养病的陈恒才,心中无限喜悦。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