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注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28
第3版()
专栏:

注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湖南省黔阳县湾溪公社革委会
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我们碰到一个问题,就是同一地方、同一病虫害,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的危害程度不一样:有的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有的虫口密度小,危害轻。我们想,这种情况是由那些因素决定的呢?有没有规律可寻?在防治上能不能抓住重点,改变过去平均使用力量的情况?
一九七一年六月,我们和公社农技站的同志到新建大队第五生产队调查,重点解剖二化螟第一代的发生规律。通过对早稻、中稻的全面观察,我们发现:早插中稻田虫口密度大,被害严重,长势好的早插中稻更为突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社员打比方说,水稻起虫发病,也和人害病一样,一是有病菌,二是抵抗能力弱。我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毛主席教导说:“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要弄清二化螟对长势好的早插中稻危害严重的原因,就必须对二化螟和水稻这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我们山区,二化螟第一代成虫一般在五月下旬大批出现,六月初幼虫盛发。从水稻发育看,五月下旬早稻已插下去个把月时间,叶子开始由绿变黄,而早插中稻这时叶子正是一片翠绿。由于二化螟成虫有强烈的趋绿性,大批成虫就由早稻田迁入早插中稻田产卵,因而这些稻田第一代幼虫的虫口密度大。到六月初幼虫盛发时,早稻大都已经圆脚,禾苗皮层坚硬,幼虫注入率低;早插中稻却正是分蘖期,禾苗鲜嫩,幼虫注入率高。这就是二化螟第一代对早插中稻危害严重的原因。
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对二化螟第一代的防治,应以早插中稻,尤其是长势好的早插中稻为重点,兼顾其他中稻和早稻,而不要不加区别地普遍施药,平均使用力量。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农药、资金,又能抓住时机,收到良好的效果。贫下中农反映,这才是“打蛇打在七寸上”。
近几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我们山区的耕作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出现了一种说法:冬泡改冬种,单季改双季,病虫害越来越多。开始时,有的同志简单地加以否定。后来,我们联系实际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关系。”才认识到:只有注意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山区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掌握防治的主动权。于是,我们深入下去调查研究,反复进行分析,发现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水稻病虫害的确出现新的情况。比如,我们公社从前很少发现三化螟危害水稻,这几年却逐渐增多,危害越来越严重。原来,三化螟一年四代,以幼虫在禾蔸、杂草内过冬,第二年四月化蛹。过去,由于大部分稻田泡水过冬,再加上春天雨水多,越冬幼虫死亡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近几年来,越冬作物大量增加,使三化螟越冬幼虫死亡率大大减少,而八月中下旬又正是晚稻分蘖期,适合三化螟幼虫注入,因而出现了严重危害的情况。
思想上有了认识,行动就比较自觉了。一九七一年冬天,我们发动群众把越冬作物田里的禾草捡光,杂草铲光;第二年四月上旬以前,将草子田灌水翻犁,杀死幼虫;四月中下旬,抓住螟蛾盛发期,对绿肥留种田普遍打了一次药;在晚稻田幼虫危害期,喷撒六六六、甲六混合粉等农药防治。这样,去年全公社二千多亩晚稻,基本上免除了三化螟危害,枯心苗由一九七一年的百分之二、三,下降到百分之零点三,普遍获得了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