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安置好 教育好 使用好——蓟县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05
第1版()
专栏:

安置好 教育好 使用好
——蓟县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调查
在河北省蓟县,从一九六四年以来,有天津、北京等城市的两千零三十名知识青年来这里插队落户。蓟县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对这些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努力做到安置好,教育好,使用好,使他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扎根、成长,越来越大地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细心安置,为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创造条件
“毛主席把知识青年交给咱贫下中农,咱们可要比自己的孩子重看一眼,关心十分啊!”这句感人的话,是东赵各庄公社前牛宫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守才说的,如今流传在蓟县各地。
一九六九年,天津市的五名知识青年来到前牛宫大队插队落户。贫下中农象迎接自己的孩子归来一样,细心地为他们作好了准备:腾好了房子,砌好了猪圈,甚至连咸菜缸、装粮的口袋都想到了,使知识青年一到,进门就可做饭,下地就能劳动。在旧社会饱尝阶级苦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守才,对知识青年更是关怀备至,经常到知识青年家里去问寒问暖。一九七○年腊月二十九,他和队上的干部从县里开会回来,家门没进,就先去看望知识青年。他看到知识青年们过年的物品还没有准备好,心里很不安,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就立刻召开干部会,宣传毛主席关于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教导,要大家对知识青年“比自己的孩子重看一眼,关心十分”。在老支书的带动下,大家立即帮助知识青年筹办年货,使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一起欢欢喜喜地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春节刚过,他又派支部副书记送下乡知识青年回天津探望父母。这位支部副书记挨家挨户地向家长们汇报他们的孩子在农村茁壮成长的情况。正月十五,张守才又套上车,冒着寒风厚雪,到火车站把这些青年接回大队。几年来,在党的教育和贫下中农的关怀下,这些青年深深地爱上了农村,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迅速成长。加上一九七○年到这个队插队的两名青年,这七名青年都入了团,其中两名青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蓟县县委从前牛宫大队的实践中认识到:要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工作,就要把他们安置好。要关怀他们的生活,积极为他们创造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条件。于是,县委用前牛宫大队的先进经验,教育全县干部和群众,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和贫下中农都要象张守才那样关怀知识青年的成长。“重看一眼,关心十分”,很快成了蓟县各级干部和贫下中农的自觉行动。
在安置知识青年的工作中,蓟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认真注意了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主要是:
一,住房问题。开始的时候,有些干部、群众认为知识青年在农村呆不长,接受再教育至多不过三几年,临时有个住处就行了。因此,有些社、队没有抓紧为下乡落户的知识青年解决住房问题。随着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的落实,大家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是“一阵子”,而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长远之计。这样,蓟县各级党组织决心发动广大贫下中农,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地帮助知识青年筹办建房的物料,为知识青年兴建住房。在建房时,他们既着眼当前,又考虑今后,做到现在够住,将来知识青年成家之后也够住。目前,全县已给集体插队的知识青年建房一千一百八十九间,平均每人零点八间。这样,在知识青年结婚时,一个家庭可占有住房一间半,大体相当于当地社员住房的水平。为知识青年盖的新房,多数是浑砖到顶,有玻璃的大瓦房。有些大队还给知识青年建了猪圈,垒了院墙。
二,生活自给问题。蓟县县委为了解决好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自给问题,及时总结和推广了东施古公社的经验。东施古公社一九七○年多数下乡知识青年生活不能自给。对于这种情况,知识青年不安心,家长不放心,贫下中农不忍心。公社党委也很重视,专门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找出了下乡知识青年生活不能实现自给的三个主要原因:出勤少,知识青年一般每年出勤二百天左右,比当地社员少三分之一;计酬不合理,一般男知识青年比当地社员低二分左右,女知识青年低一分多;经济来源单一,没有副业收入。
公社党委针对调查到的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首先,加强了热爱劳动的教育,使知识青年增强劳动观点,出勤天数一年比一年高。现在一般知识青年已接近在乡青年的劳动水平。其次,落实了同工同酬政策,使知识青年达到了当地社员的工分水平。还帮助知识青年搞了养猪、养鸡、养兔等集体副业,种了蔬菜,办起了集体食堂;同时教育他们学会勤俭过日子,改变“有柴一灶,有米一锅”的浪费现象。这样做了以后,全公社多数下乡知识青年有了余款,提高了生活水平,使知识青年安心了,工作起劲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蓟县县委推广了东施古公社的经验以后,在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和知识青年自己的努力下,这个县下乡知识青年生活不能自给的状况,已不断得到改善。
三,蓟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也十分关怀下乡知识青年的婚姻问题。
蓟县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千方百计地帮助下乡知识青年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关心他们的成长,使下乡知识青年和他们的家长非常满意。
热情教育,使下乡知识青年健康地成长
这个县的尤古庄公社尤古庄大队,一九六九年接受了八名下乡知识青年。开始,青年们热情高,劲头足,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做出一番事业。大队党支部对这些青年安置得也很细,给他们盖了六间青砖房,打了院墙,垒了猪圈,拨了菜园。生产、生活用具也准备得比较齐全。但由于只着眼于安置,忽视了思想教育,结果有些知识青年对在农村落户还是不够安心。针对这些问题,公社党委书记宋连生和专职安置知识青年的干部以及大队党支部一起,给知识青年办了多次学习班,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经过学习,知识青年们有了可喜的进步。一九七二年,平均每人劳动二百六十九天,比一九七一年多六十四天。同时,有些人分别担任了教师、会计、农业技术员等职务。有一名下乡知识青年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委员。
蓟县县委从这个事例中看到,要做好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除了把他们安置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转变他们的思想,使下乡知识青年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大步前进。于是,在县委的领导下,全县各级党组织都把知识青年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和充实了“三结合”再教育小组,从各方面加强了对下乡知识青年的思想和路线教育。
一,组织知识青年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深入批判修正主义,刻苦改造世界观。这个县普遍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度,知识青年除和群众一起学习外,一般每星期还单独学习半天。县和公社还定期为知识青年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
二,把阶级教育作为一门主课,采取请老贫农向知识青年忆苦思甜,组织知识青年参观阶级教育展览、瞻仰烈士墓等多种形式,向知识青年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懂得旧社会的苦,新社会的甜,永远走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光辉道路。
三,广泛进行理想和前途教育。针对有些知识青年不安心农村,不能正确对待革命的需要等思想,组织知识青年深入开展“什么是青年的理想和前途”、“在农村扎根一辈子还是一阵子”的讨论。县的各级党组织还注意向知识青年介绍农村的巨大变化,生产的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使知识青年看清农村的美好前景,坚定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
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几年来,这个县认真组织知识青年学习邢燕子、侯隽的先进事迹,学习本县六里屯、潘庄子、前牛宫、郭庄子等大队的知识青年小组和高宝凤、张桂荣等下乡知识青年的先进事迹,使下乡知识青年中出现了学先进、争上游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五,城乡配合,共同抓好对下乡知识青年的再教育。蓟县县委每年都要组织县、社、队干部去访问知识青年的家长、原来所在的学校和街道,向他们汇报知识青年成长的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取得家长和社会对再教育的配合,共同担负起培养、教育知识青年的责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大胆使用,让知识青年永远扎根农村
蓟县县委还教育各级党组织根据每个知识青年的特点,积极地培养、大胆地使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使知识青年感到农村真正需要他们,在农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再教育的成果,使知识青年牢固地树立起了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思想。现在,在这个县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有些被选进了县、社、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班子,有些分别担任了教师、赤脚医生、会计、农机手和农业技术员等。上仓公社六里屯大队,过去没有养猪的习惯,下乡知识青年张桂荣,主动担任饲养员为大队养猪,她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到部队三访叶洪海,克服了重重困难,制成了醣化饲料,并刻苦钻研,学会了医治猪病,帮助解决集体和社员养猪饲料和防治猪病问题。这个队已实现了一人一猪,成为全县养猪的先进单位。猪多肥多,粮食也增了产。从一九七一年以来,这个大队粮食亩产连续两年跨《纲要》。到阶级斗争复杂的尤古庄公社潘庄子大队落户的高宝凤等三名知识青年,开始思想动摇,感到在这里呆不下去。公社党委发现他们的这种思想苗头以后,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并且把他们推上阶级斗争第一线,支持他们带头揭开本大队的阶级斗争盖子,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经过这场斗争,提高了干部、群众的路线斗争觉悟,全大队很快出现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新气象。下乡知识青年也经受了锻炼和考验。高宝凤入了党,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其他两名青年也分别担任了团支部副书记和民兵排长。他们感到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练自己,条件差的地方,更需要他们去建设。他们在屋前栽了三棵扎根树,决心象小树那样,在潘庄子扎根成长。
知识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贫下中农对知识青年的进步,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高兴地说:“这些孩子有文化,有干劲,有作为,真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好接班人。”
蓟县革委会报道组
天津地区革委会报道组
新 华 社 记 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