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积石山下创新天——记青海循化撒拉族的三个共产党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07
第3版()
专栏:

积石山下创新天
——记青海循化撒拉族的三个共产党员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居住在积石山下、黄河之畔的撒拉族人民,满怀革命豪情,劈山引水,治河造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改变循化贫困落后面貌的斗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和模范作用。
撒拉族的“女愚公”
初春,积石山下寒风凛冽,奔腾的黄河还浮着冰块。清晨,太阳刚照着积石山峰,黄河南岸的东风山谷工地,已是一片沸腾了。雄壮的劳动号子声,震荡着山谷,生龙活虎般的小伙子们,抡着大锤,操纵着钢钎,与顽石进行搏斗;年轻的媳妇和姑娘们,挥舞着镐锹,推着板车,背着筐子,挖石填土。人们准备把这里的千年乱石沟,填成平坝,造成良田,为国家增产更多的粮食。
走在最前头的是个撒拉族的妇女,叫马春花。在旧社会,她被迫给地主、反动阿訇作苦力。现在,她是东风公社拉边大队党支部书记。尽管她已是五十开外的人了,可干起活来,经常和小伙子们比干劲,有时还争头名呢。人们一看到她,就赞不绝口地夸她是撒拉族的“雅合夏!”(好样的),是个“女愚公”。
为了彻底改变拉边地区“靠天种田”的落后面貌,去年夏天马春花带着三个木匠,拿着一把水平尺,在三四丈高的石崖上测量。接着,组织起青年妇女突击队,把绳子拴在腰里,进行悬空作业。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凿通了一条四里长的高山渠道,把多年流失的山泉,引到干旱的麦田里。大旱之年,他们夺得了粮食大幅度增产。
在治水斗争中,不少人的手上磨出了一层层的血泡,钢钎一根根磨短了,镢头一把把折断了。这时,有的人思想上产生了动摇。马春花白天和青年们一起参加战斗,晚上在灯下和大家一起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愚公移山》等毛主席著作,群众的思想由动摇而坚定起来了。
马春花一年四季,冒寒风顶烈日,带领大家治山治水,向石沟、荒滩要粮。在她的带动下,拉边大队的男女老少,一块石、一筐土,先后苦战半年多,填平了几条乱石沟,从石头缝里开出了一千多块平平展展的良田。去年粮食获得了大面积增产,全大队亩产跨《纲要》,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感动了“上帝”的人
狂风卷着雪花,在达什丹峡谷里呼啸着。东风公社上科哇大队长工出身的撒拉族共产党员、大队革委会主任马西姆,挥舞着镐头,冒着风雪严寒,战斗在达什丹山的陡石崖上。汗水渗透他的衣裳,手背被震得裂开了一道道的血口,他还照样乐哈哈地干。有个老人看到马西姆的这股“傻劲”,吃惊地问:“你发疯啦,西姆!石崖上怎么能种出庄稼来?”马西姆说:只要大家齐心干,定要石崖变良田!
原来,在学大寨运动中,上科哇大队的干部们决心象大寨那样,开山造田,引拉布桑河水浇地。但是上科哇村山高谷深,石山多,平地少。马西姆想,开山造田,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自己一定带头做出个样子来。他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他越学越有信心,有时天不亮就爬起来,扛上铁镐,直奔达什丹山。
马西姆不怕困难,敢教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毅力和为革命种田的精神,感动了全上科哇村的人。全大队的社员群众争先恐后,纷纷报名上山,和马西姆并肩战斗。他们一层接一层,劈开了达什丹山的陡石崖,又一层叠一层地砌起石墙,填上几尺厚的沃土,造成一条条平展展的梯田,将拉布桑的山涧水引来浇地。为了开一块地,有时要挖出上万块的石头,填上几千筐土,往返走很远的路程。就这样,年复一年,苦战了两年,终于从达什丹山的石崖陡坡上,开出了五百多块条田。他们还采取挖窝担土的办法,在田头栽上了一千二百多株核桃树和花椒树。夏天达什丹石山上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去年秋后他们第一次把丰收的果实出售给国家。社员们高兴地说:“有了毛泽东思想,石头山变成花果山。”
两年间,上科哇大队的粮食总产量,从二十万斤增加到三十五万多斤,亩产量一跃跨过“黄河”。
誓为革命夺高产
东风人民公社朱盖大队经过治山治坡,产量有了很大变化。为了继续夺高产,他们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由撒拉族出身的共产党员阎海姆来领导。第一年他搞小麦试验。有些老年人说:“庄稼汉搞科学,这可是过去没有的事!”
这一年试验没成功。怎么办?阎海姆和科研小组的同志们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他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受到很大的启发。他认识到失败的原因是自己的思想不符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用老经验、老办法、老思想对待新事物,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所以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
认识提高了,第二年试验时,阎海姆在试验田里搭起了帐篷,不论烈日当头,或是大雨倾盆,日日夜夜,战斗在田野上。他仔细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按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精心施肥、灌水、除草。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阎海姆亲手试验成功了,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五百三十二斤。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