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青春献给北大荒——记哈尔滨知识青年冯继芳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08
第3版()
专栏:

青春献给北大荒
——记哈尔滨知识青年冯继芳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先进事迹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决不回头!”
一九六三年夏天,十七岁的冯继芳从哈尔滨市第
十八中学毕业了。她决心到农村去,把青春献给祖国
的粮仓——北大荒。不久,她和几个伙伴一起,来到
东北农垦总局赵光农场。
时间过了不到两年,冯继芳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一九六五年三月的一天,她突然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党组织立即催她赶回哈尔滨。
在病房里,临危的爸爸对她说:“继芳,你要在农村好好干,等弟弟、妹妹毕业了,把他们……也带到……赵光去……。”冯继芳的父亲、共产党员冯小舟,对后代留下了珍贵的遗言。
父亲的去世,给家里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难。继芳的几个弟弟、妹妹,最大的才十六岁,小的刚满一周岁。根据这种情况,冯继芳父亲生前所在单位的党组织,建议让继芳回城工作。妈妈觉得身边没个帮手,也希望她回来。
冯继芳十分感激党组织的关怀,也完全理解妈妈的心愿。此刻,她的心情很不平静。家里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毕业时多次写申请的情景,下乡两年来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培养教育,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夜已经很深了,冯继芳坐在灯下,读着毛主席著作——《青年运动的方向》,静静地思考。她对自己说:“我是雇农的女儿,在党和毛主席的培养下长大;我爱妈妈,我更爱自己选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迈事业;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决不回头!”
第二天,冯继芳把妈妈、弟弟和妹妹找到一起,给他们介绍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汇报自己下乡两年来的收获。她向妈妈解释说:“目前咱家是有一些困难,但这是一时的小事;走毛主席指引的革命道路,则是一辈子的大事。咱们国家有了现代化的农业,有了更多的粮食,才会更加富强。现在农村非常需要知识青年,让我照着爸爸的遗嘱回赵光去吧!”这席话,说得妈妈动了心。她对继芳说:“家里的困难,妈全能克服,你回到农场再加把劲,要好好锻炼!”
冯继芳在父亲去世后的第四天早晨,就告别了母亲,离开了哈尔滨。回到农场后,她一字未提叫自己回城工作的事。然而,父亲的遗嘱她却牢牢记在心中,比以前干得更踏实了。
一九六八年,赵光农场被划为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这一年,冯继芳的弟弟继纯、妹妹继平都初中毕业了。她按照父亲的遗嘱,把弟弟、妹妹相继带
到了自己所在的农场,共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
育。
一九七○年,黑龙江大学前来招生。根据冯继芳
的条件和表现,群众一致推荐了她。领导同志征求她意
见时,冯继芳坚定地说:“上大学是革命的需要,开发建设北大荒也是革命的需要,让我在北大荒这所农垦大学里继续学习吧!”按照贫下中农的说法是:“继芳这棵革命的幼苗,汲取了党的阳光雨露,在北大荒这块沃土里深深扎根了。”
“让革命理想在辛勤劳动中实现!”
冯继芳插队落户的国营农场,是用一位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的。一天,她来到赵光烈士墓前,怀着崇敬的心情,默念刻在大理石上的碑文。赵光烈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干一行爱一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英雄事迹,给了冯继芳很深的教育。她想到:自己刚下乡那阵子,渴望当一名女拖拉机手,认为只有这样才带劲;而当领导分配的工作是铲地时,就觉得不合乎自己的理想了。与革命烈士相比,她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回来以后,冯继芳重读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的教导,感到格外亲切。她责问自己:“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这块土地,难道我们青年一代不应该用辛勤劳动把它建设好吗?”明白了个人理想必须服从革命需要这个道理以后,她找领导表决心说:“我一定努力学会务农,让革命理想在辛勤劳动中实现!”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冯继芳就扛着锄头下地了。当大伙来到地头时,她已铲了大半垄。收工了,她还要铲一会,直到天黑。冯继芳披星戴月,刻苦磨练,手上打了一排排血泡,磨了一层层老茧,经过一个夏锄,终于学会了铲地。一年之内,她播种、铲地、收割、打场,样样拿得起,成了队里的一名骨干。
这时候,农场养了几千只鸡,需要一个对工作热心的同志帮助管理。领导看准了冯继芳,就选派她去。冯继芳没有辜负党组织的期望,每天早起晚睡,担水、剁菜、煮料、打扫卫生,成了一个大忙人。她还写信让家里寄来《家禽饲养研究》、《鸡病防治》等科技书籍,联系实际认真学习,实行科学养鸡。为了改善饲料成份,春天她挑着筐到大田挖野菜,夏天提着桶到河沟捞虫子。在她和同志们的辛勤管理下,鸡的产蛋期提前了一个多月,产蛋率比往年增加百分之八十。
禾苗从沃土中汲取营养茁壮生长,冯继芳在党和贫下中农的培育下,具备了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条件。一九六五年八月二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由于工作需要,冯继芳又被调去养奶牛,并担任奶牛组的组长。这个组共十几个人,养着八十多头奶牛,工作比较繁杂。挤奶,是饲养奶牛的一项基本功。初学挤奶时,冯继芳在日记上写道:“党把我这颗螺丝钉又换了位,养牛、挤奶也是革命的需要;只要是革命需要的事,我拚死拚活也
要学会它。”开始,她手劲不足,挤了几天累得指头发
肿,干活攥不住拳头,吃饭拿不住筷子。面对困难,她
毫不畏惧,勤学苦练,逐渐练成了一名优秀的挤奶手。
有一个时期,近处的草场由于长期放牧,草不好
了,影响了产奶量。冯继芳心里很着急。这时,有
人出来说什么:“管得了牛吃草,管不了牛出奶,听
天由命了!”冯继芳批驳了这种错误论调。她和几个
伙伴跑到三十里以外的一个偏僻地方,找到了理想的
牧场。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冯继芳带领大家赶着牛群来到新牧场,他们把两间早被废弃的小房子收拾了一番,就算安了“家”。为了延长放牧时间,提高产奶量,他们每天两、三点钟就起来挤奶。老牛、头胎牛、
烈性牛的奶难挤,冯继芳把这些活全都包下来。天一放亮,他们就赶着牛群到甸子上吃露水草。有时,冯继芳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饿了啃几口凉馒头,困了到水沟洗把脸。同志们说:“咱组长把心都操在养牛上了!”
草原的夜晚,繁星闪亮向着北斗。劳累了一天的冯继芳和同志们围着熊熊篝火,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畅谈北大荒的美好远景,总结接受再教育的收获。冯继芳激动地说:“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开辟了幸福的道路。但是,我们这一代还不是享福的开始,而是创业的继续!”她的话,说得伙伴们心里热呼呼的。
一个放牧季节过去了,八十多头奶牛个个膘肥体壮,产奶量比历史上最高年份提高百分之二十五。一头头小牛犊生下来,给兴旺的牧场增添了生气。
就这样,冯继芳下乡十年,调动了十多次工作。每次调动时,她总是把革命的需要看作无上光荣,干一行爱一行,干啥就一定干好。除了种田、养鸡、养奶牛外,她还当过炊事员,干过泥瓦工,赶过大车,放过羊,伐过木……。冯继芳用她扎根北大荒的模范行动告诉人们:一个革命青年,只要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火红的青春就能放射出绚丽的光芒!
“拖拉机要带上犁铧奔跑”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了一代新人。经过整党建党运动,冯继芳被选为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团党委委员,担任了二十九连党支部副书记和副指导员。今年四月,在省里召开的群英会上,她又被树为全省劳动模范标兵。
当了干部后,冯继芳坚持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处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常说:“拖拉机要带上犁铧奔跑,革命干部要带领群众前进。”她把团结、带领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看成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去年有一段时间,连里几个比较先进的青年,情绪突然变得消沉起来。特别是知识青年小范,过去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还出席过团里的团代会。可是回了一趟家,受到社会上一些旧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就觉得在农村出息不大,不如回城市好。冯继芳意识到,这是两个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表现,必须在全连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她把这个想法提到党支部会议上,支委们都很支持。她组织团支部带领全连青年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进一步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读书做官”、“下乡镀金”和“变相劳改”等反动谬论,多次找小范等青年谈心,过细地做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认识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小范等青年提高了觉悟以后,工作比以前更积极了,决心扎根边疆当一辈子农民。
工作职务变了,冯继芳牢记毛主席关于“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的教导,常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九七一年,她参加劳动二百九十多天;一九七二年,在多次外出开会的情况下,她还做了二百四十多个劳动日。冯继芳认为,坚持参加劳动,才能继续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才能搞好调查研究、做好工作。她每次外出开会回来,那怕只剩下一点时间,也要下地干活。去年麦收时,她从师里开会回来,走了四十多里路,已经下午六点多钟了,眼看又要下雨。她抄起镰刀跑到地里和大伙一起抢收小麦,同志们看了很受鼓舞。
“革命干部要把心贴在群众身上。”这也是冯继芳常说的一句话。她从二十七连调到二十九连工作,不到半年时间,就走遍了所有职工的家,问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难。老贫农刘福玉得了风湿症,她利用早晚时间,为刘大爷挑水、劈柴、洗衣服,经常忙到深夜。职工家属王庆兰的孩子得病,冯继芳几次到她家里去看望,帮助请医生。听说有一种中药治孩子的病很管用,她立即跑遍了附近药店,但没买到。后来她到哈尔滨出差,买到后给捎回去,王庆兰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苍松在风雨中屹立,雄鹰向高空中飞翔。一代新人正在北大荒的艰苦斗争中茁壮成长。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