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苗族人民的勤务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14
第2版()
专栏:

苗族人民的勤务员
初上苗山
一九七一年二月底一个傍晚,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洞头公社党委会召开会议。会上议论纷纷,有的说:“洞头是高寒山区,去年全公社才种一百三十五亩早稻,今年要大面积扩种早稻比较困难。”有的说:“依靠群众就不难。一九六六年,洞头大队的贫下中农就敢想敢做,成功地种了六百多亩早稻。后来,由于一些干部保守思想抬头,早稻种植面积又减了下来。”这话音刚落,只见门口出现一个风尘仆仆的陌生人,穿着一件旧棉袄,天气这么冷还打着赤脚。
“你是……”
“我是刚调到你们这里来的。”
大家立即拥上前去:“你就是新来的潘书记?”
不错,他就是刚调到这个公社的党委书记潘权贵。他原先是广西象州县的汉族干部,患有比较严重的胃病,上级党委曾要他到柳州治一治病再去洞头公社。可是,党的委托、苗族人民的期望,使他恨不得生翅飞上苗山。他随身带上草药,只用两天时间,徒步带病走了一百六十五里山路,赶到了这个大部人口是苗族的公社。
没过几天,老潘就卷起铺盖,搬到洞头大队老贫农家里住,和群众一起总结这个大队扩种早稻的经验。一天后半夜,风雨交加,这个大队上寨生产队的三十亩早稻秧田将被冲淹。队里的社员赶到田头时,只见秧田里晃动着一个人影。是谁最先赶来开沟排水?近前一看,原来就是老潘!他身上的衣服已湿透了。老潘亲自抓洞头大队,把这个点的经验推广到整个面。在他的带领下,一九七一年,全公社早稻扩种到二千一百六十三亩,去年又扩种到三千八百多亩,连年获得丰收。
冲锋在前
去年“双抢”季节,老潘和公社党委成员分头深入到任务较重、进展不快的队参加劳动,领导生产。洞头大队上屯生产队用谷桶打谷,进度缓慢,眼看就要误过季节了,怎么办?老潘常说:“要群众做到的事,我们首先要做到;要群众冲锋,自己必须冲锋在前!”他亲自带领这个队的六十多个青年民兵,把一台闲置已久的电动打谷机安装起来使用,工效提高了四倍。夜里加班打谷,他为了让群众休息,就把青年们分成三班,每班只干三个小时,而他自己却干了个通宵。大伙儿都说:“潘书记有铁打的骨头,使不完的劲啊!”
今年五月,他在高安大队甲放生产队参加耘田,发现有一片五亩多的稻田烂泥很深,牛虻又多,年年总要留到最后才硬着头皮去耘田。老潘就和这个队的贫协组长,先从这片田耘起。一脚踩下去,烂泥陷到大腿上,弄得他一身泥巴;牛虻蜂拥而来,叮得他浑身起了几十个斑块,但他全然不顾。书记一带头,原来在其他田耘田的社员们,都自动地集中到这片田里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耘田工效比往日提高了一倍半。
带病工作
老潘没日没夜地猛干,健康受到影响。对此,他从来不吭一声。去年一月,他得了急性气喘病。公社党委的同志们一再劝他去住院,但他只答应住在公社里治疗,说是“住在公社里,还可以为苗族人民做些工作。”他住的房间,是公社机关里最小、最简陋的木房。同志们多次劝他搬到另一个好点的大房间去,他却说:“旧社会,苗族贫下中农住的是四面通风的小木棚,我今天能住这样的房间已经很不错了。”老潘一病倒,可急坏了当地的苗族社员。下寨生产队一位老贫农听说鲤鱼煮酒能治气喘病,三九寒冬下水打了四条鲤鱼送来。老潘一问清这是生产队鱼塘里的鱼种,便不肯收下。那位老贫农再三劝道:“这是特殊情况,社员们都要我把鱼送来。”老潘说:“作为一个革命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
这一回,他一连病了二十二天,没有哪天不过问全公社的工作。他一听说新寨生产队已备好料,只等着他病好了去帮他们铺水泥晒坪时,就扶着拐杖,来到这个队,社员们慌忙端来凳子,请他坐在一边指点指点就行了。但他还是亲自动手。
老潘的好榜样,带动了大家。平时,公社党委成员除留一名跑面外,其余全部下队蹲点,同群众滚一身泥巴。一心大队的干部来公社开会时,哪怕是开到下午四、五点钟,也要立即走七十多里路赶回去。他们说:“潘书记刚来时,带病走了一百六十五里山路,我们走这点路算什么!”
两年来,这个公社变化很大。一九七二年,全公社粮食总产由一九七○年的五百四十五万斤增加到七百八十五万斤,亩产跨过了《纲要》。社员们热情地称赞说:“老潘真是为咱苗族人民流大汗的‘赤脚书记’!”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