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在革命的艺术实践中推陈出新——从彩塑《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创作体会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15
第3版()
专栏:

在革命的艺术实践中推陈出新
——从彩塑《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创作体会谈起
无锡惠山泥人厂泥塑创作组
无锡惠山泥人,在我国工艺美术的花苑中,是一朵为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鲜花,相传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历代艺人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传统技艺。但是,能不能运用这种特有的传统形式和技艺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是惠山泥人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毛主席关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指引下,我们惠山泥人厂在创新方面,特别是儿童题材方面曾作过一些尝试,但是过去由于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不够,缺乏生活基础,未能正确对待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不是固守于传统,就是完全脱离传统。结果有些作品只是把《大阿福》手里抱的“麒麟”换成鲤鱼、红桃,“道具”变了,意境、神态没有变,形似而神非,外形上似乎有了一点新的生活气息,而本质上却不能真正反映新时代儿童的精神面貌。有些作品则基本上是抄袭了外来技艺,失掉了惠山泥人的本来面目。多次的实践和尝试,使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把丰富生动的生活素材集中起来,从中提炼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经过艺术加工和艺术处理,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来;也只有深入生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到工艺美术中的传统技艺,是随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从而明确不应该为传统技艺所束缚。
工艺美术中的推陈出新,总是受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深度的限制的。不深入生活,无从提炼;缺乏工农兵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生活现象的实质。彩塑《我爱北京天安门》之所以使人感到“新”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摆脱了过去惠山泥人那种平板、呆滞的刻画方法,更重要的是作品抒发了新的思想感情。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时代幸福的儿童生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通过对儿童天真活泼的欢乐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比热爱,从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量。
创作彩塑《我爱北京天安门》的过程使我们认识到:要使惠山泥人的传统技艺为我们今天塑造工农兵形象服务,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大胆地进行推陈出新。这既是创作者思想革命的过程,也是艺术实践的革命过程。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了作品的表现方法。由于思想内容的改变,就必然会带来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的改变。《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思想内容与传统作品《大阿福》、《三胖子》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大阿福》、《三胖子》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作品中也渗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但《我爱北京天安门》在构图、造型和彩绘上,又批判地吸取了《大阿福》、《三胖子》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些长处,用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把三个孩子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们共同学唱革命歌曲的情节,反映出新中国儿童幸福愉快的生活,和他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深情。为了深入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我们在制作时还吸取了雕塑艺术的表现方法,把男孩子刻画得活泼一些,头部昂起,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显示了生活中男孩子固有的个性;女孩子注视着手中的歌片,显得文静而又认真。三个儿童既有幸福愉快、天真烂熳的共性,又有不同的个性;既保留了传统形式和传统技艺中的合理部分,又补充和发展了传统技艺中的不足之处。
我们要在思想革命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推封资修之陈,出社会主义之新,除了要深入工农兵斗争生活,改造思想,还要珍视和继承工艺美术中的一些优秀的艺术传统。但是珍视和继承并不是泥古不化,使它一成不变。为了表现新的题材内容,我们要通过积极的艺术实践,在实践中鉴别传统技艺中哪些是可供我们借鉴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哪些是经过改造可供利用的,哪些不足以反映今天的生活,而需要发展创造的。例如《大阿福》、《三胖子》中的概括手法和夸张手法,经过改造就可以用于彩塑《我爱北京天安门》,而惠山泥人平板迟钝的刻画方法,就需要用雕塑艺术中的塑造方法来加以补充。艺术实践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解决一点就前进一步。传统技艺本身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是继承以往的精华,加进新的创造,不断实践,不断尝试,不断改革而逐步形成的。传统惠山泥人艺术的发展情况也是这样。
我们在创作《我爱北京天安门》时,曾受过一些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简单地认为,过去的传统技艺已经不足以表现新的题材了,因此片面强调“靠拢生活”,机械地搬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甚至连人物身上的衣纹都强调“写实”,丢掉了惠山泥人的传统特色,结果构图显得琐碎、分散,影响了作品中人物感情的表达。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传统技艺的局限性。惠山泥人以前用于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技艺,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完全不适用了。但是,要创新,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基础。惠山泥人中有些技艺,是经过劳动人民千锤百炼的艺术实践而得到的。例如造型简练、圆浑、富有装饰意味和大胆的变形夸张手法等技巧,往往有一刀而眉须如生,一笔而毫发毕现的效果。应该说,传统技艺经过批判改造,也是可以运用的。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继承传统中有益的东西,但又决不是替代自己的创造;批判传统中有害的东西,但又决不是一脚踢开传统。这就是我们在推陈出新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辩证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