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在前进的湖南大地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19
第5版()
专栏:

在前进的湖南大地上
朝鲜《劳动新闻》访华代表团
令人向往的韶山
我们一行离开黄河南岸的郑州来到湖南省省会长沙市。我们朝着中国人民的革命圣地韶山出发了。从长沙到韶山有一百二十五公里的路程。
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们驱车向南行驶。公路两侧的田野上,呈现一派插秧的大忙景象。虽然下着雨,但是人民公社社员们头戴斗笠,背挎竹篮,有说有笑地在稻田里劳动。有的在插秧,有的在耙地,就象没有下雨一样。看到这种情景,使我们感到,社员们为了夺得丰收,焕发出多么高的劳动热情!
我们所乘的汽车,向南奔跑一个多小时以后,转道向西驶去。片刻,眼前便出现了湘江大桥。举目望去,对面看到的则是繁华的湘潭街道。我们过湘江大桥时,陪同我们的中国同志告诉我们:“一九一一年,毛主席就是从这条湘江乘坐汽轮去长沙读中学的。”具有历史因缘的这条江水,奔腾不息地流向北方。
湘江是一条大河,由南向北,纵贯湖南省,流入湖南北部的洞庭湖。湘江流域构成了湖南省的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湖南省又有湘省之称。
我们的汽车离开湘潭大街,随后向西奔驰,沿途看到一片片鲜花盛开的果园和葱绿的茶田。不久,我们来到了革命圣地——韶山。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家乡,座落在不高的群峰环绕的山谷里,旧居后山的毛竹和各种树木,青翠繁茂。旧居的前面,有一个整洁碧绿的池塘。这里就是中国人民共同向往的革命圣地。
参观旧居的人群络绎不绝。工人、人民解放军、青年学生和少年儿童、老人和妇女们,排着队伍,举着红旗来到韶山,也有个人前来参观的。解说员同志告诉我们,由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参观的人,一年四季连续不断。从这里,我们再一次感到,兄弟的中国人民多么衷心地敬仰自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并带着多么高昂的热情学习自己领袖的革命历史。
在旧居陈列馆里,解说员同志走近我们说:“毛主席于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这所房子里,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
我们在旧居参观了按原样妥善保存下来的卧室、厨房、家具、水车、农具以及米舂、牛棚等。这一切,仿佛在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当年毛主席一家勤劳俭朴的生活情景。
接着,我们参观了毛主席革命活动事迹馆。一踏进事迹馆,映入眼帘的便是毛主席所题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在事迹馆内,陈列着反映毛主席一家革命活动和他从青少年时期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进行革命活动的实物和资料。通过参观,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所走过的充满艰辛、考验和战斗、胜利的光辉的革命斗争历程。
我们在事迹馆内,碰到了一批青年同志。他们是长沙市某工厂的共青团员,利用休息日来这里参观的。其中有一位青年同志对我们说:“我们是为了学习毛主席的革命历史,为了革命,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到这里来的。”这一席话,不仅说出了这个青年同志的志向,而且说出了中国正在成长的所有新的一代的共同志向。我们在长沙的岳麓山也碰到了正在那里讨论入团问题的青年同志们。这些肩负着建设中国明天使命的年轻一代,都用革命传统思想武装了自己。他们将沿着毛主席开辟的革命道路,更加阔步前进,在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将会有更大的胜利。
我们离开了毛主席旧居事迹馆。在韶山地区的参观,我们感受到它的巨大变化。从前,这里只有狭窄的小路,如今公路四通八达。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们还铺设了从长沙至韶山的铁路。过去,这里没有一家工厂,今天建设了许多现代化工厂,还有规模可观的灌溉设施和齐整的田地等。在这个地区所发生的这一切变化告诉人们,韶山人民为建设革命圣地发挥出多么巨大的革命热忱!这一切变化,就象胜利的曙光照射着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开拓了新中国灿烂的历史。
当晚霞映照着街道和田野的时分,我们离开中国人民心中热爱和敬仰的革命圣地,踏上了归途。
在长沙市我们也参观了毛主席在那里读过书和教过书的第一师范、第一次组织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湘区委员会会址以及为了培养革命干部而设立的湖南自修大学等许多毛主席进行革命活动的旧址。
湖南是毛主席的诞生地,同时,也是青年时期进行频繁的革命活动的地方,因而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今天,湖南省人民能在这样令人向往的地方生活和劳动而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并为继续发扬革命传统而奋勇前进。
湘江流域的巨大变化
登上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举目远眺,长沙市全景尽收眼底。长沙市座落在湘江边上,市区沿着江岸东侧延伸。湘江由南而北,流经市区。市内人口达八十万。湘江上,架起了长一千二百五十米的湘江大桥。在二十米宽的桥面车道上,汽车来往如梭;桥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俯瞰湘江两岸,只见工厂星罗棋布,烟囱林立。
陪同我们参观的长沙市革命委员会的同志告诉我们:“在建成湘江大桥以前,人们只能靠乘船来往。”并向我们介绍了长沙市的变化情况。
解放后,长沙市劳动人民建设了新的工厂区和住宅区,建筑面积达八百多万平方米,相当于旧长沙市总面积的两倍。这意味着这座城市正扩大到以前的三倍。我们一边听主人的介绍,一边眼望着繁华的街道,深深体会到,市内劳动人民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正迈着矫健的步伐,意气风发地前进。
我们走下岳麓山,路经绿树成荫的学院街,重新返回市区。汽车驶过街道中心。街道两旁,大树参天,大小建筑物鳞次栉比。无论从走在人行道上的人们的步伐中,从飞奔疾驰的汽车和自行车队伍中,还是从商店的服务行业的繁忙工作中,都可以看到整个街道充满着生气勃勃的兴旺景象。
和我们坐在一起的中国同志说:“过去的长沙,是富人、官商们作威作福的天堂。”这些街道,就是过去那些剥削阶级对人民巧取豪夺、尽情享乐和过着奢侈生活的地方。有钱的人好逸恶劳、放荡腐化,劳动人民却在饥饿和失业中挣扎,不得不在街头彷徨。解放前,长沙市失业人口有六万二千人,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十六。另一方面,这个城市里侍候达官贵人的奴仆,旅店、饭馆中的佣人以及给花天酒地的人服务的,就有五万余人,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十四。这个数字告诉我们,过去的长沙街道多么腐朽和没落,充满着深刻的阶级矛盾。这一街道的耻辱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过去吃不饱、穿不暖和受欺凌的劳动人民,今天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往昔只供有钱有势的人享乐的街道上,今天每一家商店和食堂,以至路旁的每一棵树,都是属于人民的。
我们的汽车驶过繁华的街道后来到了工厂区。有的工厂面积十分可观,汽车跑了很长一段才能绕完围墙。市革命委员会的同志告诉我们说:“过去的消费城市和享乐城市,今天已变为发展的工业城市了。”
解放前,长沙市一百工人以上的工厂只有七个,现在发展到六百二十个。随着工业的发展,国营企业职工人数比解放初期增加二十三倍。长沙市的工业总产值为解放前的二十六点五倍。
长沙机械厂所走过的道路就是这个城市工业发展的缩影。解放初期,这个厂只有一百多人,十多部旧皮带车床,仅能生产煤油灯上的马口。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个厂的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设备,用自己的双手扩建工厂,把自己的工厂建设成为大型机械厂。今天,车间里有数百台车床在运转,还增加了许多现代化设备。全厂职工人数比解放前增加了二十多倍。这个厂生产的大型精密机床,不仅支援国内建设,还远销到国外。
我们还参观访问了湖南湘绣厂。湖南刺绣称做“湘绣”,同苏州、广东、四川的刺绣并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画家们描绘着美丽的祖国山川和今天幸福的新生活,绚丽多彩,栩栩如生;湘绣工人在画面上,用各色彩线精心刺绣。我们对他们精湛的才能和技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长沙市今天所以有这样巨大的变化,正是因为长沙市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通过实际生活的体验深深懂得,只有人民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幸福的生活。今天,他们为了保卫和进一步巩固人民的政权,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斗争。
在湖南大地上,不仅是工业,而且农业也有了迅速的发展。
如果说湖南省是中国的重要粮食基地,那么,湘江流域又是湖南省最大的粮仓。
参观长沙市的那天晚上,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省内的农业发展情况。他首先讲起了解放前在湖南农民中广为流传的反映农民悲惨处境的民谣:
农民头上三把刀,
债多、租重、利息高;
农民眼前路三条,
逃荒、讨米、坐监牢。
但是,今天农民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广大农民成了社会主义农村的真正主人。他们正在学习大寨,兴建灌溉工程,改进农业技术和发展农业生产,把农村建设得更加幸福和美好。
我们在韶山瞻仰毛主席旧居后的归途中,参观了韶山灌区。韶山人民建设了长二百三十米、高十七米的“银田渡槽”。我们登上了这个水槽附近的陡坡。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银田平原上人们正在插秧,大大小小的渠道,纵横交错。条条水渠里都流淌着清清的流水。
韶山灌区工程是大型引水工程,在涟水中游修建了引水坝,把河水抬高,从进水闸引入渠道,还建设了电动抽水机站,可以浇灌银田平原等广阔的耕地,并提供大量的工业用水。在干渠可以航行十吨至二十吨的货轮,还放养许多种鱼。
韶山灌区工程是一九六五年开工的,只用了十个月时间就完工了。
我们在长沙市郊区的农村和湘江流域的许多平原地区,足迹所到之处都看到了抽水站、渡槽和密布在各处的灌溉网。我们看到用渠水滋润的广阔田野和社员们辛勤插秧的沸腾景象后,确信今年农业将获得丰硕的果实。
不但是平原地区的土地得到灌溉,在高山地带的梯田也得到了浇灌。位于湖南省西部山区的洛塔人民公社,由于缺少水源、土地贫瘠,过去只能耕种旱田作物。这里的人民公社社员们,从一九六五年开始,为了寻找水源,进行了三年之久的艰苦斗争。结果,在八十二米深的石头地底层找到了地下水源。从那以后,这个山区也种上了水稻,把粮食产量提高到以前的三倍。
邵东县野鸡坪生产大队,座落在石头多而土壤少的石山地带。这里的农民艰苦奋斗,开凿石山,把一块块石头砌平后,在上面铺上了大量的泥土。铺造一公顷的土地,需要付出多大的劳动!但是,社员们为了造田,持续进行五年的斗争,把每公顷粮食产量提高到七点五吨,使贫穷的生产大队成为富裕的生产大队。
因为有着这样无数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进行顽强斗争的优秀的红色农业劳动者,湖南省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我们相信,令人向往的湘江流域和湖南大地,它的工农业必将日新月异地发展,它一定会建设成为丰饶的粮仓和欣欣向荣的工业地区。
(原载朝鲜《劳动新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