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大干出高产——无锡市河埒公社连续六年池鱼亩产超千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20
第3版()
专栏:

大干出高产
——无锡市河埒公社连续六年池鱼亩产超千斤
江苏无锡市郊区河埒公社从一九六七年起,内塘淡水养鱼产量持续上升,连续六年亩产超千斤,一九七二年亩产提高到一千一百三十八斤。为国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自然条件较好 还要改造自然
河埒公社刚开始学大寨时,有些同志认为:大寨穷山恶水,不大干改变不了面貌;我们这里是江南水乡,条件好,不必花气力去搞基本建设,只要注意修塘补堤就行了。
公社党委反复研究这个问题,他们回顾自一九六○年以来,生产条件没有多大改变,池鱼亩产一直在六、七百斤之间徘徊。一九六二年夏天河水猛涨,堤坝被冲,池鱼下降。一九六三年,党委领导成员到河埒大队渔业一队蹲点,同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一起,大搞翻塘造堤,苦干一冬,把十九口低产鱼池普遍深挖一尺多,加固、填高了危险池埂,既增加了水域放养容积,又提高了抗灾能力。使这个队的池鱼亩产一跃突破千斤关。
渔业一队的实践,给了公社党委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他们决心充分发动群众,彻底改造鱼池,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他们深入调查研究,对全公社一千五百亩鱼池的情况,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期实施”的原则,制定了一个远景规划,把全部鱼池逐步改造成为水深、池大、埂高、水活的高产稳产鱼池。要实现这个规划,需要挖土三百万立方米,花几十万个劳动日。数九寒天,冷风刺骨,他们冒着鹅毛大雪,在大片鱼池上摆开了改天换地的战场。经过几个寒冬的大干、苦干,把全公社三百多口鱼池进行了全面改造。又充分利用湖滩水面,建造新鱼池,为国家多养鱼,养大鱼。
“种田靠肥料,养鱼靠饲料。”大量饲料哪里来?是依赖国家供应,还是依靠群众大搞天然饲料?是出钱去买,还是自己动手?这里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以前,这里主要是靠国家供应豆饼、米糠、酒糟等精饲料,买螺蛳一类鲜活饲料,每年要花费四、五万元资金。公社党委在群众中进行大寨精神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自己动手,耥螺蛳、捞水草,七、八、九月是鱼的旺食期,他们开展大割旱草的群众运动。夏秋季的江南田野,早晨有蚊叮虫咬,中午骄阳似火,他们顶烈日,冒高温,割青草。渔业队的干部、社员还利用池埂、池坡、河岸的隙地种植青饲料。
生产经验丰富 还要继续发展
在内塘养鱼方面,这个公社已有几百年悠久历史,许多老渔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清明开食,霜降断食”是几百年的老习惯。过去总认为从“霜降”到下一年的“清明”这段时间,气温低,鱼类伏冬,不再进食,因此,一过“霜降”就不再向池内投食。在科学实验中,河埒公社的干部、社员针对“霜降”后出现的池鱼落膘现象进行了各种试验,坚持敲冰投食,根据鱼类“喜温惧寒”的特点,进行对比试验。为夺取渔业高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个公社的老渔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实行青、草、鲢、鳙、鲤、扁、鲫七种鱼混合放养,能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经过观察鱼儿在水中的活动,结合在生产实践中的认识,发现花、白鲢生活在水域上层,青、草鱼生活在中层,鲤、扁、鲫鱼生活在底层。将这些鱼类混合放养,所处水域,各得其所。掌握这些情况后社员们又进行鱼体解剖和化验分析,进一步发现青鱼吃螺蛳、蚌蚬等贝类,草鱼吃水、旱草等青饲料;它们的粪便经过化学作用,促进了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这正是上层鲢、鳙鱼的食料;而青、草鱼的残饵下沉,促进了底层生物的繁殖生长,为鲫鱼提供了主要食料;部分残饵又直接被鲤、扁鱼食用。认识和掌握了这些规律后,又进一步建立了鱼池档案,记录混合放养的品种、规格、数量、比例,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各种鱼类的混放数量和比例。一九六七年第一次创造了亩产池鱼超千斤的新成绩。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