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教育革命的方向前进 上海机床厂一批工人大学生毕业回厂后积极发挥作用 东北工学院第一批工人大学生毕业回到生产实践中作出显著成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21
第1版()
专栏:

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教育革命的方向前进
上海机床厂一批工人大学生毕业回厂后积极发挥作用
东北工学院第一批工人大学生毕业回到生产实践中作出显著成绩
据新华社上海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日电 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光辉指示,指明了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方向,肯定了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五年来,上海机床厂先后选拔了一百一十名有实践经验的工人进入本厂创办的“七·二一”工人大学学习,还向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学校选送了十一名工人学员。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名工人大学生陆续毕业回厂,其中有九名已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原来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人,经过新型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如虎添翼,在生产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现在,这些工人大学生,有的在本厂科研和技术部门工作;有的回到原来工作的班组,边参加劳动,边从事技术工作;有的支援了内地建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女共产党员周赛飞,上大学以前是二车间的装配电工,毕业后分配到本厂磨床研究所工作。尽管她担负的设计任务比较重,她始终坚持认真看书学习。在批修整风中,她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和《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毛主席著作,联系实际,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罪行。她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技术上也成长很快。毕业两年来,她已经完成了全自动双端面磨床、高精度的外圆磨床等四台机床的电气设计任务。在完成采用可控硅调速装置的机床电气设备这一设计时,她还到车间和工人一起参加产品制造。她这种不脱离无产阶级政治,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受工人们的爱戴。原来在二车间做过装配钳工、电工和导轨磨工的余余兆,去年夏天从清华大学工人进修班毕业,回厂担任了二车间技术组副组长。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又调到修理组。他总是愉快地接受分配给他的任务,到那里就积极发挥作用。在技术组工作时,他负责编写《导轨磨工艺》。在群众的帮助下,他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写出了一本几万字的《导轨磨工艺》初稿,并且和工人逐项逐条进行检验,反复修改,使这套工艺更加切合生产实际。
这些工人大学生回厂后,勇于实践,敢挑重担,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就完成了好几项国家交下来的重要科学研究项目和一批技术革新项目。“七·二一”工人大学毕业生沈关松,怀着为国家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参加一项新的科学研究课题的工作。他和试验小组的同志们走出厂门,到许多单位去调查研究有关新技术在各方面的运用情况,然后结合科研项目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试验,掌握了大量数据。在进行这项科研的过程中,沈关松既积极大胆地提出试验方案,又虚心听取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通过实践,他的技术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
五年来,上海机床厂沿着毛主席指引的“七·二一”道路不断前进。他们不仅选拔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工人到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去学习,并且还在车间、工段举办业余专业理论班,使更多的工人有学习技术理论的机会。许多回厂的工人大学生,担任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和车间、工段业余专业理论班的教师。他们把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工厂的生产实际进行讲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易懂,很受工人们欢迎。
据新华社沈阳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日电 东北工学院第一批工人大学生毕业回到生产实践中以后,在抓革命、促生产中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大胆革新,作出了显著成绩。厂矿干部和工人群众称赞他们不愧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毕业生。
这批工人大学生共五十九名,一九六九年底入学时,平均工龄十三年。他们在东北工学院学了两年多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现在,他们当中有十九人担任了厂矿工段长以上的领导工作,有二十四人当了技术员,有九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两人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他们回到厂矿以后,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态度,运用所学知识全心全意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炼钢专业毕业生李光宇回到鞍山铸钢厂以后,担任铸钢车间技术员。他看到电弧炉的炉衬寿命短,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便主动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工厂领导的支持下,李光宇运用在东北工学院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同工人群众一起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用镁砂管代替镁砖做炉衬,使炉衬寿命由原来的三十多炉提高到一百四十多炉,使钢的产量大大增加。过去工人检修电炉要站到炉内,用镐刨,用锹装,往外扔废炉衬,又累又热。李光宇经过反复研究,设计了一个铁槽子,修炉时用吊车把它吊到炉内,工人在槽子里工作,打下的废料直接掉进槽内,用吊车运走。这样,既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又加快了修炉速度。修炉工人说:“别看这简单的铁槽子,过去就长期没人想到,咱们工人大学生回来后,不但想到了,而且做了出来。”李光宇回厂一年多,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去年八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厂矿的干部和工人们反映,工人大学生毕业回厂后,拿起工具就能干活,同工人群众心想到一处,活干到一起,敢挑重担,勇于创新。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张嘉群,回到本溪合金厂后,敢于碰“老大难”问题,敢于在生产关键上下力气。厂里有四台移卷调压器,耗电量很大。张嘉群抓住这个“老大难”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同工人一起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制造出了四台可控硅调压器,代替移卷调压器,一年能为国家节约一百多万度电,解决了本厂多年来的一个生产关键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东北工学院第一批工人大学生毕业回到生产实践中以后,已经搞成新产品设计和技术革新三十三项。
这批工人大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反复钻研,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机器制造专业毕业生薛洪书回到营口机床厂后,担任技术科副科长。他看到本厂生产的插齿机,刀具冲程数比较低,就下决心努力赶超先进水平。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认真研究国内外先进刀具的优缺点,运用在校所学知识,对插齿机进行了改革。最后,在一台改装的插齿机上进行高速冲程试验,达到每分钟冲程七百二十次,比原来提高了四百八十次,而且机床运转正常,刚度不受影响。薛洪书并没有满足,他和技术革新小组的同志一起,继续研究,基本上实现了插齿机加工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片)
上海机床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实行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图为教师就学生设计的半自动车床,分析力学原理,进行理论教学。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