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五分地上大有作为——广东潮阳县大上大队运用辩证法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22
第3版()
专栏:

五分地上大有作为
——广东潮阳县大上大队运用辩证法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调查
广东潮阳县司马浦公社大上大队平均每人不够五分耕地,是个人多地少的大队。一九六九年前,粮食亩产在一千五百斤上下徘徊不前。最近三年,他们抓紧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运用辩证法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进一步改造生产条件,改变旧的耕作制度。一九七二年,粮食平均亩产增加到一千九百三十多斤,花生、大豆、黄麻等经济作物都有增产。这一年,他们向国家交售粮食七十万八千多斤,花生油七万多斤,大豆二万多斤,集体储备粮增加至四十五万斤。
人多地少,出路何在
一九七○年春天,大队党支部把“如何深入学大寨,为革命多作贡献”的问题交给群众讨论,并提出既要发展粮食生产,又要发展经济作物。在讨论中,人们提出了各种意见。有人认为:“这里无山可开,无海可填,学大寨也解决不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有人说:“五分地种粮食还不够,发展经济作物不可能”。一些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则说:“人多地少无出路,不如让社员自己跑单车搞副业。”这些议论,既有一个认识问题,也有一个政治路线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大队党支部抓紧对干部和社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狠批刘少奇一伙“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严肃、耐心地教育一些经常自己外出跑单车、搞副业单干的社员,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资本主义道路,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才是唯一的出路。为了正确认识人多地少这个矛盾,他们组织干部和社员群众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同时,总结本大队的蔡沟村生产队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经验。这个生产队在学大寨群众运动中,敢于变革耕作制度,逐步扩大冬种小麦和推行间作套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获得大幅度增产,粮食亩产由一千三百五十斤增加至一千八百七十斤。通过学习和总结,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明白了在“人多”与“地少”这对矛盾中,人是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决定的因素。大家说:“万物人当家,地靠人来种,只要路线正,干劲大,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五分地也可以大有作为。”
稳产高产,还要抓紧改造生产条件
过去有人认为,这里已经稳产高产,生产条件已经改造得差不多,是所谓“猴子爬树尖,已经到顶了”。
围绕这个问题,大队党支部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批判了所谓“差不多”、“到顶了”的停止的观点。他们发动群众认真寻找生产条件上的薄弱环节。群众提出:要扩大冬种小麦和推行间作套种,排灌、土壤、肥料等生产条件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从而使大家认识到:这里在一般情况下,虽然可以稳产高产,但生产条件还要进一步改造,增产潜力还很大。但是,有些人却信心不足,认为条件不够,困难很多,要扩大冬种小麦和搞间作套种,是所谓“灯火无油枉费芯”。于是,他们又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批判了怕苦畏难的思想,提高了信心和勇气。
认识对头添干劲。全大队经过几年的努力,把七百多亩高低不平的耕地整成平展展的规格田,开了总长达一万四千八百多米纵横交织的排灌渠网,筑了六十四个小型排灌闸。这样,全部耕地都能灌得透,排得通,为冬种和间作套种创造了良好的水利条件。结合平整耕地,他们有计划地搞好深翻改土,把全部耕地基本改造成土层深、土质松的半沙质土,适应于轮耕间作。为了解决肥料不足的矛盾,他们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大种绿肥,实现一亩地一亩绿肥;二是养猪积肥,实现一亩地一头猪;三是收购家肥,落实有关收购家肥的政策,促使户户堆肥沤肥。采取这些措施,肥料不足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一年三造,一造多熟
这里耕地少,要提高双季水稻产量,又要扩大冬种小麦面积和发展经济作物,作物争地的矛盾很突出。怎样解决这个矛盾?他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试验,反复实践,总结经验,终于找到了解决矛盾的办法。全大队晚造水稻三千二百多亩,过去在秋收后就得留地种春花生、大豆和为早稻大田育秧,还要种四百多亩过冬薯,剩下可种冬小麦的只有九百多亩。现在,他们通过实践,把一部分过冬薯改为麦、薯间种;把早稻大田育秧改为场地育秧,腾出秧地种冬小麦;又试验成功场地育麦,在秋花生收后,立即移栽麦苗,使秋花生地也能种上一造冬麦。加上其他措施,到一九七二年,冬小麦就扩大到二千一百多亩,相当于早造水稻的种植面积。他们还摸索出适合当地情况的玉米、大豆、花生间种,大豆、黄麻间种,麦、薯间种等十二种间作套种办法,使间作套种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冬种小麦和间作套种收获的粮食,接近于正常年景的一九六九年早造水稻的产量。干部和群众都高兴地说:“不怕无经验,只怕不实践,实践出真知,潜力挖不尽。”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