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移风易俗,讲究卫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25
第4版()
专栏:

移风易俗,讲究卫生
吉林省辉南县样子哨公社太平沟大队党支部
我们大队从一九六二年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以来,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传染病多年没有发生。一九六九年以后,又控制了地方病,社员劳动出勤率经常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进一步巩固了合作医疗,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放初,这里粮食亩产只有一百四、五十斤,一九六五年以来,有五年跨《纲要》,八个生产队有四个生产队连续五年过“黄河”。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哪抓起呢?开始,我们单纯地抓卫生,抓措施,结果,是一轰而起,一轰而散。我们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了解到有些群众受旧思想、旧习惯的束缚,对预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说:“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得病?预防也白搭。”由于存在这些错误认识,爱国卫生运动不能坚持经常。通过调查,使我们懂得了在预防工作中,充满着新旧思想、新旧习惯的斗争。只有人的思想改变了,环境才能改变。
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的教导,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习惯上,采用开展革命大批判,回忆对比,表扬先进典型等方法,造成一个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新风气。在大批判中,老贫农用亲身经历揭露了在旧社会地主阶级用“人得病是命里注定”等等鬼话,欺骗长工吃残汤剩饭的罪行。革命大批判,使大家认识到,旧的风俗习惯是剥削阶级留下来的,我们劳动人民必须移风易俗,同旧习惯决裂。老贫农宋明春,过去受旧思想、旧习惯的影响,不注意讲卫生,每当疾病流行季节,大人、孩子常闹病,不能经常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通过大批判,破除了旧思想,全家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体质不断增强,坚持常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收入多了,生活也改善了。六年来,我们结合生产改善环境卫生,填平了十二个烂泥塘、十六个臭水坑,修整了二十二条街道。家家修起了防寒保肥的厕所。大队成立了水井维修小组,七眼水井都有井裙、井盖,保证了饮水卫生。改修了圈、禽架,坚持勤起粪、勤垫圈、勤打扫,把饲养场收拾得干干净净。
在改善环境卫生工作中,我们曾碰到一些困难,但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我们大队的新时代屯,六百多口人,只有一眼水井。井里是地表水,雨天水浑浊,旱天水干枯;有时只好饮河水,对社员身体健康有影响。要预防疾病,必须寻找新的水源,使社员喝上干净水。为这件事,我们党支部想过很多办法。开始,请懂得水文地质的人鉴定,请专门搞勘探的人打深水井。打了几次,都碰到了蜗牛石,怎么打也打不出水来。有人说:“住在老山沟里,就别想喝清凉水啦!”怎么办呢?我们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贫下中农说:山北的贫下中农能喝山上的泉水,人不得病,马不掉驹,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山上的泉水引进村里来,喝清凉的泉水?引泉水进村,要劈山开石,挖沟凿渠,铺设二里多长的管道,沟渠还要横穿一条坦平河。当时正是秋收季节,搞这么大的工程,人力不够,材料不足,又没有懂技术的人测量、设计,这一个个难题能不能解决?社员们说:咱们想法克服困难,就能在结冻之前把泉水引进村。我们放手发动群众,开始了一场引泉水入村的斗争。山上有三百多米岩石层,锹挖不动,镐刨不动,就用炸药崩。渠道要通过河底,就用土办法打围堰,叫河水让路,仅用二十三天时间,就挖石方二百多米,挖土方二千多米,铺设九百六十米管道,完成引泉水入村的工程;同时,在全公社还最早完成了秋收任务。当水管喷出清凉洁净的泉水时,群众都激动地说:“这是毛主席给咱贫下中农送来的幸福水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