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打破框框跨大步——江苏吴江县学大寨、赶昔阳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26
第2版()
专栏:

打破框框跨大步
——江苏吴江县学大寨、赶昔阳的事迹
太湖之滨的江苏省吴江县,一九七二年在农业生产上出现了一连串的突破:三麦(即小麦、大麦、元麦)平均亩产超过三百斤,水稻平均亩产闯过千斤关,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一亿多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四亿四千三百多万斤。油菜、蚕茧、猪羊等多种经营也出现了新纪录。今春,吴江县人民战胜了严重的阴雨低温,三麦仍然获得了较好收成。
生产上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是什么?县委的初步总结是:不断破除小农经济思想,为加速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鼓干劲,争上游,创新业,跨大步。
路是人走出来的
一九六九年,吴江县的粮食平均亩产就超过了千斤。以后的两年,粮食产量又有上升,但步子迈得不快。一九七二年怎样乘胜前进加快步伐呢?县委决定把主要力量放在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上。经过发动群众总结经验教训,认为如果加强三麦生产这个薄弱环节,增产大有可为。过去三麦单产从未超过二百斤,在学大寨运动中,虽有所提高,始终也没有突破三百斤。因此,在三麦生产上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措施。
一九七一年秋种前,在县委扩大会上,县委正式提出“大打三麦翻身仗,亩产突破三百关”,要求各公社扎扎实实地向沙洲县塘桥公社学习,进一步改造生产条件,实行精耕细作。这个要求一提出,首先在干部中引起了震动。赞成的人很多,怀疑的人也不少。
有的说:“塘桥地势高,土质松,吴江地势低,土性粘,两样土质两样地,学习塘桥就怕没条件。”
有的说:“塘桥田少劳力多,这里田多劳力少,要象塘桥那样描龙绣凤,没那么容易!”
一句话,这些同志的思想被“吴江条件特殊”的框子框住了。县委下决心带头在思想上来一场革命,彻底克服懒汉懦夫思想。经过学习讨论,县委决定到地处全县中心、作物茬口较早的平望公社去蹲点,下苦功夫,带领群众搞出一个样板来。
然而,就在县委的样板点放在哪个大队的问题上,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放在地势较高、生产基础较好的新联大队,有人则主张放在地势低洼、生产条件差的幸福大队。于是,一场争论展开了:
“条件好一点,搞样板才能有把握。”
“条件差,闯出道道来,更有说服力!”
通过争论,县委领导成员心里亮堂了。他们感到,敢于到困难的地方去闯,这本身就是一场思想革命。于是,县委把样板点放在被称为“九村十八圩,圩圩水包围”的幸福大队,并且特地从地势最低洼被一片湖水包围着的小育圩中选了一片十五亩大的锅底田,作为县委的试验田。要在这样的田里种上三麦,关键的一着就是要排除积水,降低地下水位。然而,由于湖面高于田面,开了沟,湖水反而要倒流。怎么办呢?县委负责同志找群众商量,终于找到了治水的办法:田间开深沟,田边开深渠,渠端挖深潭,把水引进潭,再用工具往外排。就这样,他们破天荒在这块洼地上种上了麦子,而且块块田都采用了塘桥式的先进耕作方法。塘桥的耕作方法在平望公社迅速推开了。县委立即在这儿召开现场会。干部们看到广阔的田野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沟渠,一块块精耕细作的麦田,很受启发,说:“路是人走出来的,条件是人创造出来的!农业要增产,不闯不行啊!”
从此,一个热火朝天的推广塘桥式先进耕作方法的群众运动在全县范围内兴起来了,生产面貌焕然一新。一九七二年,全县三麦亩产第一次超过了三百斤!县委的试验田亩产达到五百四十七斤,平望公社的“万亩丰产片”亩产达到四百七十五斤。从干部到群众,眼界大开阔,思想大解放。
看准了,就要大干
多年来,吴江县原来的水稻品种已经不能适应本地生产发展的需要,有的开始退化。因此,水稻品种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进行水稻品种的改革呢?县委下决心先搞好调查研究。他们来到了菀坪公社红光大队。这个大队一九六九年从浙江引进了水稻新品种——农虎六号,种了近二百亩,连年获得高产。县委负责同志跑到田头一看,禾苗整齐,健壮。社员们说,这个品种秆硬,穗大,千粒重高,秕谷率低,耐低温,抗病力强,别的晚粳品种都比不上它。县委书记陈佩璜又跑了九个公社,一百三十多个生产队。所到之处,干部社员一致反映,几年来,他们种的农虎六号,亩产一般都要比原来品种高出一百斤左右。县委负责同志又带着农技员来到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浙江省桐乡县的种子大队——乌镇公社民丰大队,了解农虎六号的脾性和生长规律。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县委在发动干部群众讨论的基础上,决心在一九七二年的后季稻中,把农虎六号的种植面积从原来的一万六千多亩扩大到二十八万亩。
这个方案一提出,有一些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说是“步子跨得太大了”。还有的同志向县委规劝道:
“还是不要冒这个险吧!”
这个方案是不是冒险?慢慢来行不行呢?……一连串的尖锐问题在县委成员的思想上激起了斗争。在县委常委会上,他们根据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对大面积推广农虎六号的各种条件,再一次进行研究:首先,两年来,全县已有一千多个生产队试种了农虎六号,都获得了高产。其次,农虎六号和原来的品种生长规律大体相似,它的栽培技术群众很快可以掌握。第三,推广农虎六号已经成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要求,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这样一分析,县委的决心更大了,大家坚定地说:“看准了,就要大干!”
领导决心大,群众干劲高。秋后,串换水稻品种的群众运动在全县各社队热气腾腾地展开了,二十八万亩农虎六号的种子很快备足了,还为扩种农虎六号积攒了大量肥料。
优良的品种,加上精心培育管理,迎来了水稻大面积丰收。一九七二年,农虎六号的单产普遍比原来的品种高出八、九十斤。由于这一着抓得准,去年在后季稻遇到连续低温的情况下,全年水稻单产仍然比一九七一年增产一成多。
还要为长远打算
吴江县委还体会到,农业要较快地发展,要走几步,看几步,从全局出发,为长远打算。
吴江县是一个老河网低洼圩区,水利条件历来较差。解放以后,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大抓农田基本建设,减轻了内涝和太湖洪水的威胁,并使全县八十七万亩水稻田实现了排灌机电化。有些同志便认为,水利建设搞得差不多了,农田基本建设过得去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专门组织了水利调查组,详细地考察分析了全县水系的来龙去脉和水情的变化发展情况。他们发现,随着邻近地区水利建设的迅速发展,本县的水系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上游来水快猛,下游泄水不畅,汛期水位持续时间长,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原来的水利建设不是“差不多”了,而是还差得多。另一方面,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的增加,排水与灌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农田基本建设的现状不是“过得去”了,而是“过不去”。一调查,一分析,县委的同志们大受启发。他们说:“修修补补满足现状的小农经济思想要不得,改天换地、不断革命的精神要发扬!农业要增产,农田基本建设就要紧紧跟上!”一九七二年秋收前,县委发动群众充分讨论,制订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规划,把重点放在根治洪涝灾害,大力发展稳产高产农田上。在县委的领导下,一个群众性的水利建设的新高潮在全县兴起来了。西南部地区广大群众在抓好当年生产的同时,把原来底宽四米的太平桥港开拓到三十米宽,使五个公社的二十多万亩土地大大减轻了洪水的威胁。各圩区还发动群众疏浚了四百多条大港,预降内河水位,提高了排涝能力。
小型农田水利也齐头并进,搞得热气腾腾。江南水乡,作物季季相连,冬闲田很少。搞农田基本建设必须与收种工作同时进行,真是忙上加忙。滨临太湖,四面环水,水利条件较差的横扇公社,在去年四秋大忙期间,把秋收秋种和农田基本建设结合起来加以安排,全社男女老少,连续紧张劳动近一个月,不仅提前完成了秋收秋种的任务,还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耕地改造成田块成方、水渠成网、能排能灌的稳产高产农田。看到群众中蕴藏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县委立即在横扇公社召开现场会,推广了这个公社的经验。全县农田基本建设的群众运动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从去秋到今春,所完成的土方相当于过去两年的总和,象横扇公社那样经过重新改造的良田一下子增加到二十二万亩。如今,这个县已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四十七万四千多亩,占全部水稻田的一半以上。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