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一代新人在成长——访湖南中医学院七○级学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28
第2版()
专栏:

一代新人在成长
——访湖南中医学院七○级学员
最近,我们访问了正在长沙、株洲、湘潭、邵阳、衡阳等地医院实习的湖南中医学院七○级学生,听到和看到了许多工农兵学员的动人事迹。
我们到长沙县第三人民医院时,已经是傍晚了。我们找到了在这里实习的蒋红玉和小陶,正想要她们介绍一下实习的情况时,外面突然进来一个急诊病人。指导医生老张同志把病人交给两个学员处理。我们有些不放心,问张医生:“这种夜诊病人,多是急诊,你不在场指导,她们能行吗?”
“行。”张医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接着他谈了两件事:
今年元月,小蒋刚来医院实习不久。有一天,门诊室抬进来一个高烧病人,全身关节发痛。张医生听完病人主诉以后,怀疑是风湿热,准备作“血沉”检查。当时,正在写病历的小蒋详细问了病人情况,觉得不象风湿热,倒象大叶性肺炎,建议先透视检查。作“血沉”要一个多小时,透视马上就有结果。张医生觉得有道理,也同意了。检查结果是大叶性肺炎,住院治疗几天就好了。
又有一次,板车拖来一个病人,从外表上看身体壮实,根本不象有病的样子。可是病人说头痛乏力,咳嗽不止,似乎是支气管炎。小蒋问完病情和病史,怀疑是胸腔积液,听诊时果然一边呼吸音消失,叩诊是实音,她大胆诊断是胸腔积液,建议透视。透视结果是肺积液,很严重,必须立即住院治疗。病人和家属不相信,以为是小病,不愿意住院。经耐心解释以后才住下了。第一次治疗,就从病人胸腔抽出了二千多毫升水。说到这里,张医生再也掩不住内心的喜悦了,他高兴而谦逊地说:“现在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大叶性肺炎这种病,连我都误诊过几次。她们只学了两、三年,就能做到这样,这在旧学校是不可能有的。”
我们为工农兵学员的迅速成长感到高兴。这些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出来的大学生,在理论方面得到提高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确是如虎添翼了。
象小蒋这样的工农兵学员,又何止一人?在邵阳有一个输尿管结石病人,得病三、四年,吃了不少中、西药,一直没有治好,住进邵阳市医院以后,正在这里实习的徐友良同学急病人之所急,下决心解除病人的痛苦。他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指导医生分析研究,终于摸索出一条“重攻疗法”的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使病人恢复了健康。韩纯庆同学进大学以前是一个赤脚医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过去治好了病,却讲不出道理来。上大学后,他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肩负着阶级的委托,为革命而刻苦地学习。这次在实习期间,他不仅单独治好过老年性白内障、鼻炎等病,而且做了胃切除等大小手术二百多次。
在学院一次会议上,我们听说在湘乡县金薮和白田卫生院实习的同学,不畏劳苦抢救危重病人的事情后,决定去调查访问。这些同学非常谦逊,都不愿讲,我们只好在第二天走访了两个痊愈的病人。
我们来到金薮公社白沙大队石牛滩,刚好碰上“病人”收工回来,她正给不满四个月的婴孩喂奶。听说我们是来了解几位学员不久前给她治病的情况时,这位朴实敦厚的农村妇女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这个大嫂名叫唐伏英。今年春节,得了产后尿潴留病,家属到医院请医生时,正好碰上工农兵学员张顺华等三位同学出诊回来。她们收拾好药箱,就匆匆赶去。从卫生院到病人家有十多里路,要爬一座山,田间小路,山间狭道,很不好走。天又下着雨,路滑坡陡,走得很吃力。她们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病人家。放下药箱,三个人顾不上休息,立即给病人进行治疗。第三天,她们放心不下,又到病人家里去复诊。几天以后,产妇恢复了健康。
离开金薮到白田,我们来到刘裕成家。春节前,刘裕成慢性肝炎急性发作,几次昏死过去。抬到公社卫生院以后,正在这里实习的潘含珍等几个同学,在医生指导下,不怕脏、不怕累,进行了多次抢救。她们日夜守护在病人身旁,端水送药。病人稍有好转回家以后,她们又顶风冒雪,每天坚持跑十几里路到病人家里送医送药。病人的母亲在儿子病危时,曾经急昏过几次,儿子的病治好了,老人激动得流出热泪。这次,看到我们,老人高兴地说:“党和毛主席教育的好医生,跟我们贫下中农心连心。”
老人的朴实真挚的话,把我们了解到的工农兵学员的许许多多先进事迹联成了一片。他们有的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给病人端屎端尿;有的风里来、雨里去,爬山越岭,每天跑三四十里路,坚持出诊给贫下中农治病防病。他们豪迈地说:“我们是革命青年,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为了阶级兄弟的健康,再苦、再累也心甘!”这就是我们的工农兵学员,这就是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新的大学生。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