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沙漠新村巴拉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7-31
第3版()
专栏:

沙漠新村巴拉岱
初夏,登上贺兰山的北部山峰阿拉乌拉,极目远眺,北面是浩瀚无际的乌兰布合大沙漠,南面是峰峦起伏的贺兰山,转首向西,在荒山和大沙漠的结合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茂盛葱绿的小绿洲,这就是沙漠新村巴拉岱。但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风吹沙石跑,地上无青草”的大沙窝?
一九七○年春,人民解放军某部三营指战员,来到了巴拉岱。开始,他们吃菜要从内地调,吃水也得到三十多里外的地方拉。在批修整风运动中,三营干部战士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坚定了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信心。他们向荒漠开战了。
要改造荒漠必须有水,三营指战员把打井找水,作为改造荒漠的第一仗。可是,向北是沙漠,向南是荒山,处处干得冒烟,哪里有水呢?同志们踏遍了周围一个个沙丘,察看了一条条河滩,凡是潮湿有草的地方,都成了指战员们找水的目标。大家利用休息时间,在五个地方挖了十多米的深坑,仍然不见水星。魏营长带领一个调查组,遍访了周围三十多里的蒙古包和放牧点,得知了七、八个可靠水源。经过分析比较,营党委决定在西南方向,离巴拉岱有七里路的一个山脚下打井取水。
严冬腊月,寒风刺骨,飞沙走石,刮得人眼难睁。打井的同志在连队干部司建英、赵洪贵的带领下,顶风冒雪,在冰水里捞沙子,撬石头,很快挖出了三眼井。接着,他们又从二里多路的山上背来石头,修了一个水库,凿通两座山梁,修了七里长的石砌水渠,把井水成功地引到了巴拉岱。大家看着呼呼外冒的清泉,高兴地命名它为“创业泉”。
在打井修渠的同时,开荒造田也在紧张进行,同志们用大镐铁锹,平沙丘,搬石头,刨开坚硬的冻土,开出八十多亩荒地,又从二十多里外的羊圈拉来羊粪。使巴拉岱第一次长出了粮食。
巴拉岱,蒙语是大沙窝的意思,但这里也是个大风窝。乌兰布合大沙漠的流沙,常常随着狂风,就象洪水一样卷进巴拉岱,要在这样的地方种出青菜来,可是个大难题。根据巴拉岱的自然条件,营党委作出了长远规划,首先在田地周围打了一道土墙,又栽上树,筑起层层防风林带,战士们从各自家乡,写信要来了各种菜籽。
一九七一年春,干部战士先在三十亩地里精心播下了希望之种。可是,种子下土后,等了半个月,还不见菜芽出土,扒开一看,不是没发芽,就是出芽后干死了。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新开的沙土地,保水能力差,灌水后,渗的快,地皮过于板结造成的。他们赶紧采取催芽下种的办法,又播下了第二次。这一次,苗虽出的很齐,可是,经过几场大风沙和寒流的侵袭,又死了不少。
吃一堑,长一智。三营的指战员迎着困难上,把革命的冲天干劲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修渠整坝,平整了土地。在一九七二年,又满怀信心地播下了新的菜种。这一次,他们吸取头年教训,下种时,为了保持水分,稍种深一点,又在下种地方垒起小土堆,幼苗快出时,再把土堆扒开;浇过水及时松土。菜苗出来后,他们管理得更加精心。
辛勤采得百花蜜,汗水换来瓜菜香。经过辛勤劳动,陕西的大萝卜,江苏的窝瓜,宁夏的大白菜等,二十多种瓜菜成功地在巴拉岱开花、结果。有的大窝瓜重达五十一斤,西瓜二十八斤,向日葵九斤多……。全营八十多亩地,收冬夏菜十八万斤,实现了蔬菜大部自给。沙漠地里栽下的柳树、杨树等,成活了四千八百多棵,一株株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巴拉岱变了。昔日的秃山荒漠。如今渠水纵横,菜畦如画,绿树葱茏,一派生气勃勃。去年春天以来,十几户在周围过着游牧生活的蒙、汉族牧民,也纷纷赶来巴拉岱,参加建设,为巴拉岱增添了新的力量。军民齐心协力,在这儿盖起了学校、商店和俱乐部,使巴拉岱又成为牧民的生活中心。目前,巴拉岱军民在毛主席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光辉思想照耀下,艰苦奋斗,努力作战,正向新的目标前进。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