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和美国人民友好相聚的日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03
第5版()
专栏:访美通讯

和美国人民友好相聚的日子
今年五月十七日到六月十五日,我们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的成员访问了美国,从纽约到檀香山,行程二万多华里,走访了十个城市,曾经在好多个美国家庭作客。我们看了许多,听了许多,亲身体会到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在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广场,我们温习了美国革命历史的著名篇章。大约二百年以前,当地人民在这里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美国朋友对这段历史的叙述和描绘,把一个革命的美国重现在我们的面前。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位美国青年骑着摩托车赶到广场。他举起标语牌,上面用工整的中国字写着:“欢迎中国朋友!”“美中两国人民友谊万岁!”“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他给最后一句话打了个粗大的惊叹号,表示了他的坚定的信心。作为一个象征,他代表了美国青年一代,表达了他们的思想和愿望。他告诉我们,他在离波士顿不远的一家电子计算机公司工作,今天早晨听广播,知道我们来这里参观,特地赶来欢迎我们。他说,不久前他访问过中国,近两年来一直在夜大学学习中文,标语牌上的中国字是他自己写的。这位美国青年同我们见面,短短地只有几分钟时间,然而象他那样的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在我们整个访问中到处都能感觉得到。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台阶前,一群从南达科他州来的中学生,热情地邀请我们同他们合影留念。在哈佛大学校园里,一位大学生开着汽车在我们身旁停下,亲切地向我们说“你们好!”又从车里递出一本中文版的《鲁迅小说集》给我们看。在亚特兰大市附近的皮德蒙公园,我们参观了富有美国南部地方色彩的艺术展览,在离开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向我们频频挥手告别。这一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月二十七日,我们在菲斯迈尔农场度过了很有意思的一个下午。菲斯迈尔全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的土地,一半是牧场,一半是粮食作物。他不雇用工人,全家八口人参加劳动。菲斯迈尔领我们参观了鸡舍。十岁的外孙女正好放学回来,在那里帮助做活。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每天劳动十到十二小时,相当辛苦。象菲斯迈尔能够这样经营,并不是很容易的。我们在当天上午参观的布劳克农场,几十年前还是四十户农民的土地,如今却集中到一个农场主的手里了。菲斯迈尔从报纸上了解到中国农民多半还是用手工操作,但是土地种得很好。他希望两国农民多多来往,朴素地表达了美国农民对中国农民的感情。
同我们的愿望比较起来,我们接触的工人并不多,印象却是深刻的。我们访问过佐治亚州奥克莫尔基河畔的茶花印染厂。厂方特地安排我们同缝纫车间的女工谈话。和全厂各个车间不同,这是一个实行计件工资的车间。我们听说,美国的工厂,工人的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由机器控制,一般都采用计时工资制,有些工种,机器不能完全控制工人的劳动,仍然靠计件工资制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我们看到,头发上粘了好多飞花的缝纫女工,劳动很紧张。我们不好打搅她们,谈话不多,思想却是相通的。告别以前,她们放下手头的活,举起双手热烈地向我们高喊“再见!”
四季常夏的檀香山,是我们访问美国的最后一个城市,我们受到美国人民的欢迎也达到了高潮。当我们走出机场的时候,欢迎的人群已经在那里等候,有白发老人,有抱着婴儿的青年妇女。他们举着五星红旗,打着大幅欢迎标语。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对我们说:“从报上看到你们来夏威夷访问的消息,我们期待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呀!同第一批来自人民中国的客人见面,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幸福。”他指着我们身上的花环说:“我的干妈今年八十七岁了,她和我们一起做了花环,可惜她今天不能亲自来欢迎你们!”听了这位退休教师亲切而真挚的话,我们的内心是激动的。我们不会忘记他在分手时向我们一再表示的殷切希望:让我们两国人民今后有更多的来往!
同中国人民友好往来,要求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是美国人民的普遍愿望。一位美国朋友描绘美国人民的心情说:如果按照人们的愿望,一天之内会有五万人去中国访问。
有人说这是美国人的好奇心。好奇心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美国报界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们:有些青年人,面对着美国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通货膨胀,犯罪吸毒,空气污染,种族歧视,贫富悬殊……思想处在一种迷惘的状态。他们在思索,但是找不到答案。这时候,他们听到了来自中国的消息,那里的城市乡村,工厂企业,机关学校,都提倡为人民服务。他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们要了解它,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确实是一种趋势。我们在波士顿的康科特桥上,遇见过一位美国青年。他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毕业之后,踏进了社会,找不到职业,对社会问题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他表示很想了解中国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进展,探寻它的究竟,他想研究人民政权是怎样组织人民的。近年来,开始自学中文,现在他用不太熟练的中国话同我们交谈。我们的印象,这是一位好学深思的青年。这是我们偶然遇到的事情,但事情未必纯属偶然。
在报道中美人民友好消息的时候,我们并不讳言在这条道路上存在的阻力。我们访问期间,有过一个小小的插曲。有这样一位市长,他向当地报界说,他“不愿会见从共产党中国来的任何代表”。他的言行引起美国各界人士的不满。许多美国朋友一再向我们表示对这种行为的不安心情。一位丹佛新闻界的朋友对我们说:“象他那样的人,在美国是极少的。他生活在现代,思想却停留在远古。对他的行为,你们不要介意。美中人民友好的基础是深厚的,随着美中关系的正常化,人民间的友好还将迸发出更加灿烂的火花。”
这一点,我们是深信不疑的。我们老早就看到不少外国记者从美国报道的“中国热”,现在一些美国朋友对我们说:“中国热”这个词不足以表达中美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热”容易理解为“短暂的”,“一阵子”,而我们两国人民却要永远友好下去。
华盛顿泰勒小学的孩子们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远景。
当我们访问这所小学的时候,成群的孩子围着中国客人,挽着我们的手臂,按长辈的尊称,呼喊着我们,运动场上一片欢腾。陪同我们的美国朋友在一次宴会上说,看到这动人的情景,他的眼睛湿了。他说:“我们访问中国的时候,你们在我们身上播下了友谊的种子;泰勒小学的孩子们同样在你们身上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我们想到了这些美国孩子,也就看到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萧航 张启昕(附图片)
中国新闻代表团团员与布劳克农场农业工人交谈。新华社记者张雅心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