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新的飞跃——江苏吴县越溪公社发挥人民公社优越性农业生产大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05
第2版()
专栏:

新的飞跃
——江苏吴县越溪公社发挥人民公社优越性农业生产大发展
高产地区,粮食亩产超过千斤后,能不能继续大幅度增产?有人说:“增产到顶了”。真的是这样吗?
吴县越溪公社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只要认真执行党的路线,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就能继续大幅度增产。
这个公社的粮食亩产,在一九六八年就达到一千零四十八斤,到一九七二年跃到一千七百八十三斤,四年中每亩田增产了七百三十五斤,平均每年递增一百八十四斤。
火车飞奔要有轨道 农业飞跃全靠路线
人民公社化以来,越溪公社不断前进。一九六九年春,公社党委根据党的“九大”精神,提出了一个五年农业发展规划,要求一九七三年粮食亩产达到一千六百斤。规划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热烈拥护,少数人却认为步子太大,难以实现。
能不能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一场群众性的讨论展开了。他们认真总结学大寨以来的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一九六四年起,越溪公社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狠抓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调动了干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生产大步前进,连续三年粮食亩产超过千斤。后来,受到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些队放松了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一度迷失方向,生产连续两年停滞不前。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干部和群众认识到,只要路线对,农业生产就能多快好省地发展。
公社党委自觉地抓阶级斗争,抓路线斗争。七大队紧靠市镇,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尖锐,有的干部敌我不分,方向不明,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受到挫折,农业生产一度下降,是全公社有名的后进单位。公社一位领导同志到这里蹲点,组织干部、贫下中农反复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提高了大家的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觉悟。依靠群众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整顿了领导班子,煞住了资本主义的歪风邪气。革命带动了生产,一九七○年全大队粮食亩产比一九六八年增长三百零三斤。去年粮食亩产达到一千七百四十斤。
越溪公社的实践证明:“火车飞奔要有轨道,农业飞跃全靠路线”。干部群众路线觉悟的提高,推动了生产不断飞跃。到一九七一年,全公社粮食亩产达到一千六百五十七斤,三年完成了五年的指标,一九七二年又飞跃到一千七百八十三斤。
放下包袱迈大步 不断实践闯新路
越溪公社不断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和骄傲自满情绪,推动了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水稻一季改两季,是耕作制度上的一次大改革。一九七○年双季稻面积比上年增加一倍。越溪公社党委清醒地认识到,双季稻面积扩大了,不等于保守思想没有了。为了树立先进的榜样,他们带领四个大队的干部、社员,在土质最差、从未种过双季稻的湖田里,第一次试种了五百亩双季稻。
双季早稻秧苗插下后,二十多天还没有发棵。有人吹冷风,有人干脆提出改种单季稻。怎么办?公社党委发现七大队第四生产队种的二十多亩双季早稻,一片葱绿,粗壮有力。他们从这里看到了双季稻的希望。这个队在每亩田里施了二十五担猪灰和三十斤磷肥,加上精心管理,使稻苗茁壮成长。公社党委立即在田头召开现场会,介绍了他们的好经验,用活生生的事实,进一步批判了保守思想。这一年,双季早稻初次试种成功,亩产达到七百多斤。后季稻又继续增产,亩产六百斤,双季稻的亩产比单季稻增加五百多斤。
这个公社地势低洼,三麦产量超过二百斤的年份很少。这里有一种说法:“三麦难过三百关”。三麦真的难过三百关?群众的创造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三大队有一部分低洼田,历来不种麦。一九六九年,他们试种了一百多亩麦子,亩产达到二百五十多斤,最高的田块达三百多斤。一大队第五生产队,采取了多种增产措施,一九七一年亩产达到四百五十六斤。
群众的实践闯出了新路子,冲击了旧思想。一九七二年,全公社三麦平均亩产超过四百斤。
发展副业促农业 两条腿走路跑得快
水稻一季改两季,一年要用两年肥,缺少肥料怎么办?劳力紧张,要发展机械化,资金怎么办?新的矛盾摆在越溪公社党委和干部、群众的面前。
广大贫下中农提出:“困难吓不倒越溪人,缺肥料我们自己动手解决,要资金就发展集体副业”。
群众的革命精神,使公社党委受到很大启发,下决心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发动生产队和社员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一九七○年全公社养猪一万三千多头,比一九六八年增长一倍。生猪增加,饲料跟不上。三大队第六生产队社员、共产党员谢建国,试验用水花生饲料喂猪成功,使集体养猪增加一倍多。公社党委推广了这一经验,提出了向太湖要饲料的战斗口号。经过三年奋战,在太湖边上大力发展水生作物,建立了一条三十多里长的绿色翠带。一九七二年,全公社生猪饲养量达到二万五千多头,又比一九七○年翻了一番。平均每人两头,每亩田一点八头。
越溪公社发挥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家禽、养鱼、蚕桑、刺绣、编织、苗圃、蘑菇和河蚌育珠等副业生产。副业项目由十多项增加到四十多项,真是五业兴旺。四年来副业总收入达三百多万元,比一九六九年前的四年增加二倍左右,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大量资金。现在,全公社基本上实现了排灌、耕作、植保、脱粒、粮食加工的机电化和半机械化。
心想共产主义明天 脚踏实地干在今天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和批修整风运动的教育,越溪公社干部、党员和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心想共产主义明天,脚踏实地干在今天”,吃大苦,耐大劳,越干越有劲。
一九六九年,公社负责同志和几个大队支部书记到大寨参观学习后,提出了重新安排越溪山河的号召。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制订了重新安排越溪山河的五年规划。
一九七○年冬,一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人民战争打响了。五大队十四、十八两个生产队有一百二十亩田,七高八低,易涝易旱。公社书记顾虎生同志打起背包,前往蹲点。他同干部社员一起平整土地,搬掉了五十六条老田埂,开了三条排灌两用沟,平整了一百二十亩土地,及时种上了麦子。一九七一年,这片土地的三麦亩产量增加了四倍。
二大队第七生产队有个“铁姑娘”战斗队。她们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斗中,起得早,睡得晚,挑得多,跑得快。在她们的带动下,苦干二个冬春,全队二百三十六亩耕地全部建成高产田。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比平整前的一九六九年增产近五百斤。这种事迹,到处可见,队队都有。
几年来,越溪公社干部群众,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一条扁担两个肩,挑掉二千多个高土墩,搬掉了三千多条田岸,填平了二十九条废河浜,修筑了一千一百多条排灌两用沟,平整了八千多亩土地,把绝大部分农田建设成能灌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同时,在公路、拖拉机路、渠道、河道两旁和家前屋后,植树一百三十多万株。如今的越溪,土地平整田块成方,沟渠成系交叉纵横,拖拉机路穿过田野,绿色林带锦上添花。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越溪公社积极发展水面庄稼,为农副业提供饲料肥料。图为社员正在收割水花生。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