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侗寨新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05
第2版()
专栏:

侗寨新歌
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们来到贵州从江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高增公社。
五月的苗岭,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更加郁郁葱葱。山上,松杉茂密,山下,流水淙淙。层层梯田伸向云天,早稻秧苗,正打苞抽穗。就在这深山密林处,座落着十五个侗族村寨。一幢幢木瓦结构的吊脚楼房,密密匝匝,鳞次栉比。我们来到寨子,四处寂静无声,公社的办公室,一扇扇大门反锁着。原来这里的社员群众,总是天不亮就上山,社队干部跟群众一起劳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在办公室很难找到他们。
走出公社,登上金白山,举目瞭望,四处群山起伏,云雾缭绕。一群群身着青衣裙的女社员,正在田里栽插秧苗。那头包青帕、身扎腰带的男社员,正驾着犁,扬鞭催牛。半山坡的草地上,几个老人牧放着牛群和羊群。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谈笑声和牛羊的嘶叫声。
在一个牛棚里,我们见到了银良大队革委会主任吴补团。趁劳动休息之际,他给我们讲述了社员群众中的许多动人事迹。吴补团老主任指着山梁对面的新生大队说:“这是过去穷得有名的‘叫花子村’,如今完全变了样。”
新生大队,原名叫岭庙。解放前,三户地主霸占这里的田土和林木。当时,从外地讨饭流浪到这里的三十三户穷人,住在地主的牛棚里,靠租种地主的田土过日子。年复一年,上山砍杉木,下地种庄稼,还是少不了讨吃度日,到处流浪。
一九四九年,一声春雷,苗岭山的劳动人民得到了解放。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后,结束了侗家人耕作粗放的历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们以大寨为榜样,抓好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推动生产迅速发展。他们战天斗地修水利,劈山砌坎造良田,大搞科学种田,种植双季稻,粮食大增产,亩产连续两年跨过了《纲要》。
新生大队的变化,是高增公社变化的一个缩影。全公社六个大队,过去都有自己一部苦难的历史。今天,他们在人民公社里发展农业生产,粮食亩产跨过《纲要》,以劳动的汗水谱写侗家的新篇章。
美德大队原是这个公社的一个后进大队。原来,大队领导班子只抓生产措施,忽视抓阶级斗争。队里几个地主、富农分子,利用民族、家族关系,破坏干部和群众的团结,大家心不齐,生产上不去。一九七一年,经过整党建党后,党支部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干部和群众,积极主动地率领群众向阶级敌人斗争,提高了大家的阶级斗争觉悟,干部群众积极投入了紧张的劳动。
去年四月,正是春暖花开时节。美德大队突然遭到寒潮的袭击,吹垮了温室育秧棚,冻坏了大片的秧田,损失面积达百分之七十。党支部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大家的头脑,齐心协力,团结战斗,重新搭起了温室育秧棚,在冰冷的水田里,干部和群众一起插秧补种。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补种了一百三十多亩早稻秧田。在战胜寒潮后,美德大队又经受了一场罕见的严重旱灾的考验。就在这一年,美德大队粮食获得了丰收,平均亩产八百三十四斤,年产量比历史上最高的一九七一年增产百分之二。去年,高增公社的干部和群众,面对一个又一个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取得较好的收成。
不仅农业面貌大变,五小工业也有发展。公社党委书记徐蔚文同志领着我们参观了高增大队的综合加工厂。这里房屋、设备简陋,但却热气腾腾:铁匠房里,风箱啪啪,炉火通红,工人们正在赶制各种农具;木工班里,几个木工师傅在解板锯木,制作农具和用具;篾工组里,工人们正在削篾编筐,为收割早稻作准备。另一间房子里,电动打米机、压面机、粉碎机正在飞速运转。公社书记说,现在公社有汽车、拖拉机、发电机、柴油机,还有电影放映机和各种农副业产品加工机械。公社还办起了林场,集体的耕牛、山羊、生猪和渔业也有较大发展。今天的高增公社,已是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寨子里电灯亮了,我们夜访高增大队一队贫农社员吴公义。这个年近六十岁的老人,一个心眼扑在集体上,他看水,田不干;喂牛,牛肥壮;放羊,羊发展。这个饱尝旧社会辛酸的老人告诉我们,他家四个劳动力,去年分得粮食五千七百斤,平均每人九百五十斤,分得现金三百七十九元。家里衣、柜、帐、被等样样齐全,还喂有肥猪三头,存款三百八十元。公社信用社的会计,曾给我们提供过这样几个数字:社员存款金额由一九六三年的八百三十元,上升到今年一月的四万三千多元;社员存款户也由百分之八,上升到百分之六十四点九。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