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巨大发展的步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05
第6版()
专栏:

巨大发展的步伐
朝鲜《劳动新闻》访华代表团
入夜,登上上海大厦俯瞰上海夜景,那黄浦江漂动的船舶上金光闪闪的灯火,还有那四面八方纵横交错的漂亮的街道,这一切,犹如无数火花交织成的海洋,美丽如画,引人入胜。
看到这夜景,人们就感受到上海的脉搏在跳动。座落在长江下游广阔地区的上海,是一个轻、重工业发达的工业城市和海上运输的枢纽。今天,在上海的工业生产中,重工业产品占百分之五十一;每年通过黄浦江吞吐的货物达到四千万吨。
我们沿着黄浦江参观了工厂、学校和街道。通过参观访问,使我们深深感到,这个曾被帝国主义统治一百多年的城市,已经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从外滩码头到吴淞口
经过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后到中山路,黄浦江畔便出现在眼前。解放前,在帝国主义统治下,这里明明是中国土地的黄浦江畔却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使中国人民饱受欺凌和压迫。今天,这里已经变成了中国人民欢乐的美丽的黄浦公园。
我们在靠近公园的外滩码头登上了“友谊”号游艇。
陪同的中国同志告诉我们,黄浦江两岸有九处码头。
黄浦江江面上,许许多多数万吨巨轮和帆船,船舷相接,桅杆林立。每当“友谊”号向前进发而经过一个新的码头时,又可以看到挂着不同旗帜的另一些船只停泊在那里。黄浦江经吴淞口汇入长江。在吴淞口外的长江江面上,可以看到等待进港的许多轮船。黄浦江,是今天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的生动的缩影。
黄浦江,在解放前是海上运输的巨大动脉之一。但是,黄浦江上的码头,当时只不过是帝国主义海盗掠夺中国人民宝贵财物和资源的大门而已。黄浦江,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过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它又带走了多少中国人民的血汗!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黄浦江变成了繁荣发展和造福人民的江河。今天的黄浦江已经成为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和发展造船工业的牢靠基地。
从外滩码头到黄浦江和长江汇流的吴淞口,有二十八公里。我们顺流而下,所到之处,可以看到许多巨轮。五星红旗在轮船上迎风飘扬。码头上靠满了巨轮,蔚为壮观。看到这些,使我们联想起参观上海工业展览会的情景。在这个展览会上展示了上海机械工业发展的生动面貌。
一天上午,我们参观了上海工业展览会。展览会由综合馆和机械、电机、冶金、化工、电信、仪器及轻工业等七个分馆组成。这里展出了上海工人阶级制造的产品。我们同许多参观的人群一道,带着浓厚的兴趣参观了上海工人阶级设计和制造的大型蒸汽涡轮发电机和精密度很高的机器、大型机器以及汽车、农业机械,还有轻工业产品和工艺品等。特别是,那些精制而优质的现代化机械设备,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过去的上海,是一个只有轻工业有些基础的消费城市。但是,如今它能够生产最新式的机械设备,而且能够大量生产精密度很高的机器。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向着机械工业的高峰奋勇前进的气概。
在展览馆里还陈列着上海造船厂工人制造的远洋海轮的模型。
解说员同志指着其中的一个模型说:“这是远洋巨轮‘风光’号。上海造船厂的工人们是在三千吨级的小船台上,造出了这艘万吨巨轮‘风光’号的。”
其他轮船的制造过程也和“风光”号一样,克服了种种困难,出现了许多动人的先进事迹。
黄浦江上有许多造船厂。开始造巨型轮船的时候,上海最大的船台也不过是三千吨级的。许多人认为,要造万吨巨轮就需要有同样大的船台。当上海造船厂的工人们响应党的号召,发扬革命精神,在三千吨级船台上造万吨巨轮的时候,有保守思想的人们却说:“大人怎么能睡在小孩的床上?”但是,那些过去遭受压迫、凌辱的渔民和码头工人的后代,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谁也不能阻挡他们前进。造船厂的工人阶级展望人民幸福的未来,并为此而进行了斗争。他们终于在三千吨级的小船台上造出了“风光”号万吨巨轮。
解说员同志还说:“那里看到的‘锦州’号、‘郑州’号和‘长风’号,也都是我们造船厂工人制造的。”
我们衷心祝贺上海工人阶级创造的无数奇迹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跟着陪同的同志从“友谊”号下船,走进了吴淞码头。
洋溢着革命热情的街道
我们在中国访问的日子里,每个地方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都是很深刻的。但是,上海工人阶级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我们通过对异型钢管厂、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塑料三厂、手表厂等许多工厂以及学校、街道的参观访问,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充满革命热情和大踏步前进的上海,并看到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上海异型钢管厂就在离我们住地衡山饭店不远的地方。这个厂是一个只有七百八十多名职工的小厂,但是,它却能够生产二千九百种异型钢管和特殊合金钢管。我们是在一天的下午去参观这个工厂的,受到这个厂职工热烈而充满情谊的欢迎。我们一行被引进工厂入口处的一个小房间里。在桌子上放着三、四百种直径大小不一、管壁厚薄不同的各种形状的钢管。我们简要地听取了工厂的情况后到了生产车间。厂房是随着设备的增加而逐渐扩建起来的,管理得井井有条。当我们和厂党总支书记赵熙祥同志肩并着肩,来到三滚筒冷轧机前面时,他对我们说:“每当我看到这部机器,就回想起建厂初期开始生产的情景。现在只要一按开关,装上材料,就能够造出产品来。但在过去,用榔头锤打一阵,装在木架上,再用钳子拔,这样才能造出钢管。”
这个厂在二十年前,即一九五三年时,由一个五金店改建的。当时厂房简陋,设备陈旧。虽然开工了,但是困难很多,每个人的心里有着各种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克服困难,把设备一个一个地造出来,培养和提高技术,不断地检查自己,逐渐地增强了信心。在新的生产任务面前,他们也决不退缩,那怕条件简陋,也制造出设备,生产出了产品。经过曲折而艰难的考验,用自己的力量造出了挤压机、三滚筒冷轧机等十八台机器。在国家的帮助下,这个厂基本上具备了生产异型钢管所需要的各种设备。
“过去二十年的生活,给了我们难能可贵的知识和经验,这比上几个大学还要丰富。”
他带着充满自豪的心情介绍了工厂的情况。
我们参观了生产车间后,同工人们举行了座谈。
“这是多年前的事情!”一位名叫石圣钰的工人向我们说:“有一个工厂的负责同志来到了我们厂。他拿出一个形状非常复杂的异型钢管说,目前需要这样的东西。我们后来才知道,这样的异型钢管是从外国进口的。我们看到这种钢管很新奇,只是眼巴巴地望着它。通常情况下,订货的人常常问一问什么时候能够作出成品来。但是,这次他却说,让我们讨论一下看。说完话就走了。后来,整整五个月他也没有再同我们联系。于是,我们决定要到他们的工厂去看个究竟。当时,我们想,只要是革命的需要,那怕是用牙齿啃也要把它造出来。当然,用牙齿去啃铁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就是用这种精神奋战了八个月。”工人同志们经过八十次试验,终于造出了那个工厂所需要的产品。
异型钢管厂的同志给我们讲述了许多事迹。他们意气风发,勇于创新,带着赶先进、超先进的火热般心情大干苦干。这样,如今这个厂能够生产出多种多样的异型钢管。
我们所到之处,同工人、教师以及文艺工作者进行了交谈,见到了创造新社会的许多先进人物。
我们在塑料三厂看到,那里的工人们为了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提出了数十件技术革新项目,对一二九克成形机等许多机器实行了技术革新,提高了生产能力。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的工人们,在提高生产的战斗口号下,利用原有的工厂设备,改造旧设备,挖掘潜力,把新的技术革新项目应用于生产,提高了纱锭的转速,并且使许多生产工序实现了自动化,从而减轻了劳动强度。我们看到了许多先进人物,听取了无数美好动人的先进事迹。
有一天夜晚,我们在上海大厦同上海文艺界人士举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会面。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扮演主人公角色的余庆云同志向我们讲了这样一段话:“这是我扮演《白毛女》中主人公角色时的事情。当时,我还不完全理解喜儿的内心世界,她为什么接到她爸爸买来的红头绳以后那样高兴。我心想,一根红头绳算得了什么呢?但是,我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同他们一起生活,深切地感到我过去的生活同参加生产实践的农民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从而我得到了应有的沉痛教训。有一天,我们完成了《白毛女》剧中人物的塑造,准备在农村开始公演。那天,雨雪交加,还刮着风。出乎意料,在预定演出的露天舞台前,已经挤满了万余名农民。我以为,以前遇到这样的天气是没法演出的。但是,我们在那里公演了。这一天,对我来说是教育很深的一天。有一位老大娘找到我跟前热情地握住我的手说:‘看了戏,我的心啊,可真是热呼呼的!’我从来没有象那天那样深刻地感受到真正的艺术工作者必须要生活在人民群众中的这样一个道理。”
无数灯火点缀着中国的大城市——上海之夜。我们仿佛感到,一盏盏灯火都充满了上海人民美好的心愿和感人的事迹。从大厦顶上举目远眺,上海之夜的灯火在我们面前闪耀,显得更加灿烂而富有情意。
(原载朝鲜《劳动新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