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汗水换来药满园——记在湖南省石门县南镇药场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06
第3版()
专栏:

汗水换来药满园
——记在湖南省石门县南镇药场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
在湘鄂交界的碑垭山顶,一厢厢芍药红花盛开,一块块川芎白花竞放。陕西的党参、甘肃的黄芪、四川的尖贝,在这里发芽生长,根深叶茂。看到这满园的药材,人们自然会想起在这里出力流汗、科学种药的下乡知识青年。
一九六八年十月,一批青年学生满怀建设山区的豪情壮志,从洞庭湖滨的津市镇来到石门县南镇药场。这年冬天,场里从东北引进了一批珍贵药种,决定在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碑垭山上试种。刚入场的二十九名知识青年,勇敢地承担了这项任务。他们在老贫农、共产党员陈公正的带领下,荷着开山大锄,带着生活用品,到山顶安营扎寨,开辟新的药园。
碑垭山上乱石成堆,荆棘丛生,常年云封雾锁,要在这里平土栽药,困难很多。但是,青年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豪迈地说:“越是高山越好培植名药,越是艰苦越能磨练意志。”上山第二天,他们就打响了凿石垦荒的战斗。有的青年冻裂了脚,有的震痛了手,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他们艰苦奋战一冬,新开药圃三十多亩,积肥四万多担,适时播下了药种。
在种药过程中,青年们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努力钻研技术,刻苦学习土壤、化学、药物栽培等有关业务书籍,经常带着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虚心向老药农请教,互相交流经验。在药场党支部和老贫农的支持下,他们还成立了科研小组,大搞科学实验。
人参,在南方很少种植。为了满足人民需要,一九七○年春天,青年们开始了人参南移的试验。这种药栽培技术复杂,需要海绵状土壤。他们背着背篓踏遍崇山峻岭,一点一滴取来几十方含腐植质的肥土,做成一厢厢苗床,种上人参。为了摸索人参的脾气,他们在山巅搭起了工棚,建起了气象站,派专人日夜守护观察,测地温、量湿度、观风向,风雨无阻。种下的人参怕暴晒,怕大雨,青年们就想尽办法不叫参苗受损失。一天晚上,天气突变,眼看要下雨,他们立即从山下搬来塑料薄膜遮盖人参,薄膜不够用,就把自己床上的塑料布也拿出来。三年过去了,青年们测得了一万多个人参生长数据,初步掌握了它的生长规律。经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吉林的人参,终于在南镇药场“安家落户”了。
这个药场产党参,过去产量较低。为了探讨党参的增产规律,前年,科研小组种了五分实验地。知识青年谭孟林,不管大雨倾盆,还是烈日暴晒,总是在党参地里精心管理,拔草呀,追肥呀,除虫呀,测湿度呀,逐渐掌握了党参栽培技术。五分地收干党参一百三十多斤,亩产高出大田百分之六十。去年,他们根据党参苗期喜凉爽、需荫蔽的特点,又在党参苗厢两边种上秆高叶宽的玉米。由于搭配得当,秋季夺得了双丰收:八十亩间作面积,亩产玉米二百多斤;亩产干党参一百五十多斤,比单一种植的增产两、三成。
白术原来产量很低,能不能高产?一次,知识青年王玉莲在收白术籽时,发现大部分种籽都不饱满。她想:是不是因为结籽太多,分散了营养,影响了种籽质量和块根的生长?不久,她和伙伴们一道进行了白术摘顶花的试验。结果侧枝上结出来的种籽颗粒饱满,块根也比没摘顶花的要大些。去年,他们按照这个方法种了二十五亩白术,平均亩产一百六十斤,比原产量提高三倍多。科研小组种的一亩试验地,收干白术四百一十五斤,创造了本场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辛勤劳动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四年多来,青年们和贫下中农一道,开出荒地一百多亩,成功地进行了大田药材搬上山、野生药材改家种、北方药材移南方等多项试验,试种成功了十多种名药,掌握了尖贝、黄芪等二十多种药材的种植技术,共向国家交售药材五百三十七担。去年虽遭百日大旱,仍夺得了好收成,共产药材一百七十担,粮食九万三千斤,分别比前年增产五成和一倍。
青年们立足本场,胸怀全局。几年来,他们为附近社、队培育良种十多个,共一万多斤。还经常把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介绍给兄弟单位,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药材生产。去年,南镇公社的药材种植面积,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四百亩扩大到一千三百多亩,产量由一百多担增加到五百多担。
药材年年丰收,青年们不断成长。他们中间,已有三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十人加入了共青团;两人分别担任了场党支部副书记和民兵营长,五人担任了生产队干部;有的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有的上了社会主义大学。他们这个小组,还先后五次被评为湖南省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集体。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