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锅帽山上的养路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08
第3版()
专栏:

锅帽山上的养路人
山西灵丘县的锅帽山,海拔一千四百多米,山峦重叠,沟壑纵横。这里风大沙多气候寒,光山秃岭少人烟。从大同到马头关的公路,途经锅帽山的十六公里山路,盘九个山头,跨十一处路堑,拐六十五个弯道。锅帽山道班就在山下的公路旁。道班设在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山高坡陡,备料不便,养护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共产党员郭玉恒来到这个道班八年了。他和同志们一起养护这段公路,填沙坑,挖水渠,栽树木,修涵洞,坚持在这里战斗、生活。他说:在艰苦的地方工作,这是共产党员最大的幸福和乐趣。
郭玉恒一九六五年来到锅帽山道班的时候,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班里有人因为这里艰苦,向他提出调动工作的要求。他到路面上看看,只见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辆满载农用物资的卡车抛了锚,停在他们道班负责管理的路段上。他便把全班同志叫到那辆汽车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咱们这条路是条重要的公路干线,路修不好,影响运输,车辆颠簸大,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这是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咱们不能只思迁,不思变,应该以路为家,加把劲,迅速改变这段公路的落后面貌。
锅帽山公路,以前是一条简易公路,缺桥梁,少涵洞,山上洪水没有出路,都从路面上横冲而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道班的同志们决定不要国家投资,自力更生修涵洞。郭玉恒和同志们一起采石料,虎口震破不叫苦,背石上山不喊累,汗水和在泥巴里。经过十几天的努力,他们就建起了一个跨径一米,高一点五米,长八米的石涵洞。紧接着,又建成顺水槽、拦水大墙等各种防水设施,使山上洪水有了出路。这些建设,共为国家节约投资两万多元。
但是,郭玉恒同志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他和同志们一起通过实践认识到,应当从根本上解除山水对公路的危害。要治山,搞水土保持,就要在山上修截水沟、蓄水池,还要植树造林。
郭玉恒同志带领工人,在养好路的同时,镐刨锤砸,开山挖石。几年来,这个道班没有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开挖截水沟三十九道,总长八千多米,蓄水池四十一个,容量达三千余立方,谷坊七十个,沟头护坡埂二千米,基本上做到山上山下层层设防,初步构成了一个能截、能蓄、能引、能排的排水系统。
几年来,道班的同志们还种树十多万株,并且开垦了梯田,种了粮食和蔬菜。他们决心在锅帽山上安家落户,为革命养好路。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