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高峡出平湖——四川仁寿县建成黑龙滩水库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09
第2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高峡出平湖
——四川仁寿县建成黑龙滩水库的事迹
出成都市向东南走,翻过龙泉山,就到了川中丘陵区“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的仁寿县。
过去,站在龙泉山顶往仁寿县境望去,历史性的干旱给这里带来的严重危害历历在目:绵延起伏的山岗,大多数都是光秃秃的,田野上到处呈现着水缺土薄造成的干枯景象。这和山的另一面沟渠纵横,郁郁葱葱的川西平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什么时候这里也能象川西平原那样,要水有水,排灌自如呢?这是广大仁寿县人民多年的愿望。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仁寿县人民奋发图强,正在把理想变成现实。他们从一九七○年夏天起,在巍峨的龙泉山峡谷中,用清一色的条石,筑起了一座高五十多米的弧形大坝。同时,开挖渠道和都江堰灌区连接起来,把岷江流水引进峡谷。在群山环抱中,出现一座碧波荡漾的人造湖,原有的七十二座山岗变成了秀丽的小岛。这就是目前四川省最大的一座灌溉水库——黑龙滩水库。这座水库的主体工程,原计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实际上只用了一年零二个月的时间就胜利建成,第二年开始受益,从此结束了仁寿县长期缺水的历史。今年,仁寿遇到严重干旱。在春耕用水的紧急时刻,黑龙滩水库蓄的水,使三十万亩干裂的稻田得以适时栽插。目前,水库的配套工程还在加紧施工,全部完成后,可保灌农田一百万亩,其中有八十万亩可以自流灌溉。
看看群众在想些什么?
黑龙滩水库的修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水库的主体工程,从动工到建成只用了一年零二个月的时间,但是从一九五八年开始进行勘测规划,到一九七○年正式动工,中间却拖延了整整十二年。
县的一些领导成员在介绍他们走过的这段曲折道路时,深有感受地说:“动员群众起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并不太难,最难的是我们领导上能否冲破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仁寿县的特点是一大、二旱、三穷,境内没有一条长年流水的大河。解放后的二十来年内,全县修建了一万八千多处小型水利工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工程全靠积蓄雨水灌溉,一遇大旱,就起不到多大作用了。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必须兴修一些大中型水利工程做骨干,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但是县的领导顾虑重重,观望不前。一九五八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舞下,仁寿县委也行动起来,积极对黑龙滩水库进行勘测规划。可是要和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思想决裂是不容易的。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后,便灰心丧气,认为“仁寿是穷县,只能小搞,没有条件大干”。于是,修建黑龙滩水库的计划只好束之高阁。
最近几年来接连发生严重干旱,使生产遇到了极大困难。就在这时,受尽干旱折磨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县委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有一天,太平公社老贫农袁泽川风尘仆仆地来到县革委会,随身带了一张自己绘制的水利勘测图和一份建议书。为了解决全县的干旱问题,袁泽川从一九六七年以来就经常揣着干粮,沿着龙泉山观察山脉走势和水流去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一百多个山头,走访了十多个公社,往返行程两千多里。他用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水文资料绘制出一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农田的勘测图。涂满了圈圈点点的桌面大的一张图纸,光贴的补疤就有六十多处。他在建议书上对县的领导干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你们坐在办公室里,也不下来走走,看看我们在想些什么。”
袁泽川提出的建议和批评,打中了领导思想的要害。过去有的领导干部主观地认为群众不愿大干。现在他们看到,贫下中农同他们的想法并不一样,不是不愿大干,而是迫切要求大干。当务之急是县委领导要解放思想,鼓足干劲,和群众一道前进。
县委思想解放后,开门整风,到群众中去听取意见。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们说:“要人,我们出人!要钱,我们出钱!口粮、工具,我们自带!现在就等你们下命令了。”
县的主要领导成员跑遍了半个仁寿县,同基层干部和社员广泛交谈之后,感到浑身都是力量,他们再也坐不住了。回到县上,他们把在柜子里积压了十几年的几捆有关黑龙滩水库的勘测资料,找了出来,带着水利技术员和老贫农袁泽川下去调查研究,证明在黑龙滩建筑大坝的计划是切实可行的。
估不透的革命干劲
修建黑龙滩水库的决定发出后,广大社员群众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破土动工的第一个工程是修建道路,原计划上三千人,各社队一下送来了五千多人。
投入大坝等主体工程的常年施工队伍,是两万五千人。农闲时全民参加突击,达到十八万人以上,全县强劳力没有几个没上过工地的。
工地最需要的是石工,各社、队凡是会敲打两下石头的人全部出动,石工还是不够。于是工地上发起了师傅带徒弟、老手带新手的运动,培养出一万一千多名新石工。
老石工李书田七十岁了,他是钢铁公社人。最初公社考虑他年岁大了,没有调他。这次他主动要求参加。这时有人拉他去外地干私活,说什么:“凭你这么好的手艺,在水库上一天挣不了多少钱,活路又劳累,你图个啥?”李书田直截了当地对那个人说:“我图的是社会主义,图的是给子孙后代造福。”李书田在工地上不仅热情地传授技术,还老当益壮地带头苦干。这位老石工在工地一年多,没有缺过一次勤,每天从早到晚,一锤一凿地打个不停,经他磨损的钢凿,就有二十多根。
一万多名石工,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打出了二十多万方条石,给提前修好大坝等主体工程备足了石料。
砌筑大坝的任务非常艰巨,既要质量高,又要速度快,赶到洪水前面。工地上没有起重机,日夜不停的人流组成了一道道自动运输线,把成千成万方条石送上大坝。工地上的一位主要负责人,是原来的副县长,他打着赤膊和社员一起抬石头。人们议论开了:“旧社会的县太爷坐的是八抬大轿,现在县的领导同志和我们一起抬石头。光凭这一点,我们就该拚命干。”大干出智慧,许许多多的技术革新出现了。最初大坝每天只能砌两百多石方,后来竟达到二千四百多方。
重新安排山河,是要付出代价的。促进公社的青年社员王衡松为修建水库贡献出自己的生命。王衡松是工地上的一个突击手,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他就在哪里出现。一天,当他正在一座山坡聚精会神地打石取料时,被山上滑下的一块巨石击倒在地,很快就停止了呼吸,他的两只粗大的手仍然紧紧握着锤子和凿子。王衡松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乡后,他的弟弟王衡相立即赶来工地,接替哥哥没有完成的任务。
王衡松兄弟两人的模范行动,激励着全体民工的斗志,工地上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巍然矗立的大坝工程,穿山而过的隧洞工程,飞架峡谷的渡槽工程,半山环绕的渠道工程,全都大大加快了步伐。
黑龙滩水库开闸放水了。仁寿县人民世代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用手捧起浑浊的流水,看了又看,激动得两手直抖;有些老奶奶,不知哪来的力气,跟着水头直跑;多少人眼睛里含着欣喜的泪花。
水库主体工程建成初步受益后,今年全县已有三十六万多亩一季田变为两季田。棉花生产用水也有较大改善。去年大旱,农业仍获得全面增产,粮食棉花比上年增产百分之七以上,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
黑龙滩水库的水,不仅解救了干渴的农田,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锻炼出一支思想觉悟高、技术过得硬的农田水利基建队伍。
登临龙泉山南端,放眼仁寿大地,到处是一幅幅美丽的水利新图:一条条渠道,盘山过岭;一座座渡槽隧洞,飞越深山峡谷;星罗棋布的小型水利工程,到处闪闪发光。一队队开山劈岭的劳动大军,挥舞着榔头手锤,继续向新的目标前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附图片)
仁寿县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改造河山,引来岷江水,建成大水库,结束了长期干旱的历史。图为黑龙滩水岸大坝全景。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