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牧业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09
第4版()
专栏:

“牧业通”
天山深处哈萨克草原上的“军垦细毛羊”,胖墩墩的,又大又重,雪也似的白。细长细长的羊毛,宜于织造高级毛纺品。这种羊的产毛量,同草原上普通的哈萨克羊相比,要高出四倍还多。每年,可以从每只“军垦细毛羊”身上剪下二十公斤高质量的羊毛。
几年来,许多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们,不嫌长途跋涉,从祖国各地来到“军垦细毛羊”的故乡——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紫泥泉种羊场,购买这种羊的种公羊。人们赞扬军垦战士们为祖国繁育出了细毛羊的新品种,而军垦战士们,总爱夸奖为繁育这种羊花尽了心血的种羊场育种站站长、被称为“牧业通”的刘守仁。刘守仁的心里却想着,是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必须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教导,才使自己这个来自黄浦江畔的大学生在草原上扎下了根,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了一点点微薄的力量。
思想感情必须来一个变化
一九五五年秋天,南京农学院的毕业生刘守仁响应支援祖国边疆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告别家乡上海,万里迢迢来到哈萨克草原上。
到了一九五六年春天,繁忙的接羔季节来到了。刘守仁背着行李到放牧点去帮助接羔。一天深夜,寒风呼啸,产羔季节遇上了寒流的袭击。能不能夺得春羔丰收,就看职工们能不能战胜这寒冷的气候了。为了看护好羊羔,大伙日夜战斗在产羔圈里。哈萨克族老牧工苏来曼,严重的关节炎在这恶劣的天气里复发了,两腿疼得不能走路,他就一步一步地从毡房爬到产羔圈里。看着牧工们对祖国畜牧事业的一片心,刘守仁心里一阵阵发热。
夜里,刘守仁和苏来曼两人坐在油灯下拉家常。苏来曼向他讲起了自己在旧社会血泪斑斑的家史,老牧工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刘守仁,他重温毛主席的教导:“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深深感到象自己这样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不在思想感情上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就不能在牧民中扎下根来。
从此,刘守仁经常请翻身牧工讲家史,老老实实地接受阶级教育;经常和牧工们一起放牧、打扫羊圈、接羔育幼,在接触中虚心学习牧工们的优秀品质,一点一滴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牧区这个广阔的天地锻炼和考验了刘守仁。一九六○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实践中变成“牧业通”
畜牧专业毕业的刘守仁,在学校里学过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但是,他被人们叫做“牧业通”,还是在哈萨克草原上碰了一些钉子,经过虚心向牧工学习,把书本知识和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结合起来以后。
紫泥泉种羊场的草原分布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之间,草场不宽裕。怎样做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草场,关系着种羊场的生产能不能进一步发展。
刘守仁满腔热情地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先吃完阴坡草,然后放牧阳坡草”,便于牧草生长的合理利用草场的建议。但是,老牧工们却不赞成,他们说,只有半天阳坡半天阴坡放牧,牲畜才能较快长膘。究竟是什么道理?刘守仁到草原上作了一番调查,发现原来阴坡和阳坡的牧草品种不同,只有采用老牧工的放牧方法,羊只才能一天吃到多种营养成分的草。于是,他只好放弃了自己的看法。
这一事实使刘守仁认识到,他这个大学生,还得向老牧工虚心学习才能起作用。于是,他脚踏实地地向这方面努力。他听说老牧工肖发祥熟知一百多种牧草的名称和特点,便前去求教。在老牧工的协助下,他跑遍紫泥泉方圆数百里的草原,对各种牧草作了比较详细的调查,搜集了一百七十多种牧草标本,采集了几十种优质牧草籽种,和群众一起种了二百亩牧草试验田,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因地制宜地改良草原、种植牧草和合理利用草场,提供了一些经验。
为祖国培育更多的细毛羊
紫泥泉种羊场创建初期,只有几千只哈萨克土种羊和二十几只外国细毛羊。外国细毛羊经济价值高,但不能爬山,怕冷怕热,在条件较差的草原饲养,困难很多。当地的哈萨克土种羊善于爬山,耐粗饲,适应性强,可是毛不能作精纺工业原料。牧工们建议把外国细毛羊同哈萨克羊进行杂交,培育一种既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羊毛质量又高的细毛羊。场党委非常重视牧工们提出的建议,并决定由技术员刘守仁和大家一起试验。当时,牧场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很差,大家又缺乏经验,但是,既然祖国需要,刘守仁和牧工们就满怀信心地干了起来。他们冒着严寒暑热,垒棚圈、挖地窝,作为产羔育幼的圈舍;盖间小土房当了配种站;用墨水瓶和废玻璃管代替一些配种设备。条件虽然差,要求却很严,为了获得一些准确的数据,他们克服了不知多少困难。
第一代杂种羊出生了,情况良好。可是到了第二代,却出现了羊羔大批死亡的现象。新的考验来了。刘守仁背起行李来到各个放牧点,找了许多有放牧经验的老牧工开座谈会,寻找解决办法。牧工们提出了让母羊的产羔期躲过严寒的季节,加强母羊产羔前的补饲和管理等建议。他又连续几个昼夜在产羔圈里观察研究产羔的过程,发现刚产的第二代羊羔,比第一代羊羔毛更细更稀,全身是红红的嫩皮,寒气一侵就容易得病死亡。这使他想到,母羊产羔太早,而当地气候和生产设备条件又不好,可能是造成第二代杂种羊羔死亡的主要原因。第二年,他们把产羔期改在牧草返青的四月,同时加强了母羊的补饲管理工作,第二代杂交羊羔的成活率终于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
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育成新品种,刘守仁翻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育成一个新品种,都要经过“杂交、横交固定、提高”三个严格规定的阶段,按照这种规定,育成一个新品种,需要经过二十多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还有些资料禁止在杂交阶段运用亲缘繁育方法,认为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改良羊必然要退化。敢不敢打破这些规定闯出一条新路?刘守仁和牧工们详细分析了育种三个阶段的作用。他们认识到,“横交固定”的目的是为了把杂种羊的优良特性固定下来,因此,他们制定了一个“边杂交、边横交固定”的方案。紧接着,他们又对两千多只羊进行亲缘繁育的试验,取得了一万多个数据,证明如果在杂交阶段适当运用这一方法,对固定杂种羊的优良特性有很好的效果。
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刘守仁为革命刻苦钻研技术,一丝不苟地工作,亲自参加从饲养管理到配种、接羔育幼、鉴定等各个生产环节,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和牧工们为每只羊建立了档案,记录下它们的发育状况、繁殖性能、羊毛质量,及时研究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共积累了五万多个数据。经过十二年的精心培育,一九六八年,新品种“军垦细毛羊”终于育成了。经过鉴定,羊毛的细度、弯曲、光泽和油汗等都达到了高级毛纺原料的标准。这种细毛羊,耐得寒冷,不用喂很多精料,善于爬山下谷,它的体重、毛长和产毛量,都超过了这个场原有的外国细毛羊。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刘守仁更加朝气蓬勃。不久前,他担任了种羊场育种站站长。他决心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更加阔步前进,和各族牧工一起,为祖国培育更多更好的细毛羊。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