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新疆垦区的“老红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11
第4版()
专栏:

新疆垦区的“老红军”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辽阔垦区,有一批深受广大军垦战士热爱的“老红军”。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里,他们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为夺取全国胜利立过战功;如今,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他们继续保持当年工农红军艰苦奋斗的本色,不居功,不骄傲,为建设和保卫祖国边疆积极贡献力量。
垦区的开路先锋
农七师的垦区被称为“戈壁上的江南”。这里的军垦战士一提起他们的垦区,总要联想到农七师副参谋长高有富。
高有富,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他连续三年被评为劳动模范,曾经幸福地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建设军垦农场的斗争中,他又是一员闯将,带领第一批军垦战士连年奋战在准噶尔盆地,把大片人迹罕见的瀚海荒原开垦成一个又一个条田成片、渠道成网、林带成行的现代化国营农场。人们亲切地称赞他是“奎屯垦区的开路先锋”。
高有富常说:“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就象纯钢铸成的矛头,天天磨就会锋利无比,长时间不磨就要生锈。”他在担任师后勤部副部长和师副参谋长职务以后,仍然象在农场担任场长时那样,一把砍土镘肩上扛,一有空就参加生产劳动。
一九七○年,师后勤部机关的同志们,在一片苇湖旁边种水稻。从水稻育秧到收割,高有富都在这些稻田里辛勤劳动。稻田离机关较远,来回得走一个多小时,高有富总是同大家一道扛着砍土镘来回步行。有一次,他顶着烈日在稻田里除草,突然中暑昏倒了。醒来以后,同志们劝他回家休息,可他坚决不走,吃了点药又继续干起来。
在高有富的办公室里摆着两只放文件的旧木箱子。因为时间长了,木箱越来越破旧。有的同志对他说:“领个柜子放文件多好。”高有富说:“这是革命的传家宝,怎么能丢哩!”原来这是两只装手榴弹的箱子。当年,高有富当司务长时就用这两只木箱装公物。胜利了,他一直把两只木箱带在身边,激励自己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
勤奋好学的副师长
农六师副师长李振海,是一九三五年参加工农红军的老战士。革命战争年代他英勇善战,曾经任过陕北红军骑兵团团长。全国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更加朝气蓬勃,刻苦读书学习,认真改造世界观,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
李振海出生于贫农家庭。在旧社会他讨过饭,当过长工,连一天书也没读过。参加革命后,在党的关怀下,他学了点文化,但是在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不少困难。在困难面前,他坚持顽强地读,刻苦地学。他在学习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不耻下问,凡是弄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周围的干部和战士请教;二是孜孜不倦,每天总要坚持早起晚睡,挤出两三个小时,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如今他已读完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四本马列著作,通读了四卷《毛泽东选集》。
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李振海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坚持用革命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几年来,他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断洗刷唯心精神。有一次,他来到某地牧场检查工作,发现这个牧场一连的母羊受孕率低,羔羊死亡率高。为解决这个问题,他深入畜群,同放牧员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调查研究。经过一个短时期的观察分析,他弄清了母羊怀胎率低的原因。原来,这里的人工授精站室内温度低,在进行人工授精时有一部分精子因气温低死掉了。后来,他们及时调整了室内温度,改善了人工授精条件,不仅解决了母羊受胎率低的问题,而且羔羊死亡率高的现象也随之减少了。这个牧场地处高寒山区,过去由于只经营单一的牧业生产,连军垦战士食粮和蔬菜也要从山下二百公里外的农场运去。李振海一面组织干部和战士学习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教导,提高大家对开荒种地的认识;一面带领干部,翻山越岭,到处勘察水源。经过五天的艰苦努力,他们找到了一些水源。这时,李振海又同牧场干部一起,对全场的牧业和农业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了劳力和机械,在当年就开荒造田两千多亩,解决了全场的部分口粮和蔬菜供应,为进一步发展牧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永葆革命青春的人
在农四师子女学校,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身穿黄军装、年近花甲的女同志,同师生们一块学习、劳动和生活。她就是这个学校的副校长、“老红军”廖正芳。
廖正芳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县一个贫农家庭,一九三四年四月参加工农红军,一九三七年四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那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她跟随毛主席干革命,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国解放后,她响应毛主席号召,参加了建设边疆的行列。
在子女学校里,廖正芳主管学校“后勤”工作。她每天起早贪黑为全校两千多名师生员工的生活福利操劳。她经常深入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她每次走进伙房,总是和炊事员谈心,帮助炊事员切菜、做饭。有时候,她还帮助“后勤”人员清扫环境、采购物品。同志们见她整天忙累,劝她休息一下,她总是说:“革命工作嘛,越忙越好,多劳动有好处。”
廖正芳参加革命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刻苦读书学习。最近几年,她对理论和文化的学习尤其勤奋。每天晚上,她要戴上老花眼镜,学习一两个小时。她常说:“只有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才能增强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多少年来,不论环境有什么变化,她的艰苦奋斗作风和劳动人民本色始终没有变。她穿的衣服补了又补,穿的鞋子自己做。她身患疾病,可是在生活上从不特殊。她刚到学校工作时,住地离学校比较远些,每次回家都是步行。别人问她:“你身体不好可以要一辆车送你,为什么要走路?”她回答说:“走路可以锻炼意志和身体,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吗?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在农六师驻乌鲁木齐市招待所里,有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他有一条腿残废了,可他的精神却很好。清早,大家还没起床,他就挥舞扫把打扫庭院,拎着水桶洗刷厕所。接着,他又来到食堂帮助炊事员添煤加水,刷碗洗筷子。
初来这里的人总以为他是招待所的清洁员或者是炊事员、服务员。其实,他是这个招待所的所长、“老红军”李发基。
这位在一九三四年参加工农红军的老所长,不论是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管环境怎么变化,职务如何变动,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他不为名,不为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党为人民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
一九五八年,李发基因患关节炎左腿全部病坏,组织上决定他去疗养院长期疗养。他坚决表示,在这大跃进年代,他不愿意离开部队去疗养。部队领导为了照顾他治病方便,派他到这个招待所担任领导工作。
当时的招待所是由一处旧工房改建的。全所仅有的十几间房屋七零八落,院子里坑坑洼洼,房子里破破烂烂。有人主张拆掉这些旧房子,让上级拨款建造新房子。李发基认为这种想法不对头。他向大家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并且带领大家清除院里的废铁和炉渣,填平了坑坑洼洼,清扫了房屋,还用旧报纸糊上了顶棚。紧接着,他又和工作人员一道,利用业余时间,就地取材,建造新房屋,一连盖起了烧水房、伙房、饭厅和食品加工房。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们把一个过去破破烂烂的旧工房改建成拥有二百多张床位的整洁的招待所。
李发基对同志满腔热情,非常关心爱护。招待所的工作人员生病了,他让老伴煮鸡蛋面,亲自端到病人床头,问寒问暖。许多人感动地说:“老所长真不愧是个‘老红军’,我们一定要向革命老前辈学习,努力抓革命,促生产。”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