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引来黄河水 碱区稻花香——记河南原阳县原武公社引黄种稻改变生产面貌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14
第2版()
专栏:

引来黄河水 碱区稻花香
——记河南原阳县原武公社引黄种稻改变生产面貌的事迹
原武公社引黄种稻、改造盐碱地成功,为黄河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经验。这一经验的取得,是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经过反复实践,长期斗争的结果。
引黄种稻是新生事物,开始人们还摸不透它的规律,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困难面前,原武公社的领导成员不是消极退缩,而是积极创新。他们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反复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排灌结合、渠灌、井灌结合等一整套经验,终于取得了改造自然引黄种稻的成功。黄河沿岸有大量盐碱荒滩,能不能改造?怎样改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原武公社的经验可供参考。 ·编者·
河南省黄河沿岸盐碱地区的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引黄种稻,消除盐碱灾害,夺取粮食丰收。目前引黄种稻面积,已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六千多亩发展到四十多万亩。过去白茫茫的低洼碱地,如今成了绿油油的稻区。原阳县原武公社就是盐碱地区引黄种稻成功的一个缩影。
努力取得改造自然的自由
原武公社背靠黄河大堤,村庄田地比河床低七八米。三万多亩耕地,大部分受黄水浸润,多年来内涝、盐碱很严重。过去,这里被认为是“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蛤蟆叫,出碱不出粮”的穷地方。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当地人民和盐碱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是,由于对这里的自然条件认识不清,只是按照老习惯种植旱作秋粮。由于夏秋多雨,经常不能保收。于是有人消极地断言,这片盐碱沼泽,无法改变面貌。群众的生活只有依靠国家救济,或者是迁移地方。一九五八年,当地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鼓舞下,进行了改造自然的斗争,作了引黄种稻的尝试,没有成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们学习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敢于实践,敢于斗争,就会把面貌改变过来。
一九六八年,有人重新提出引黄种稻的建议,不少人思想有顾虑。他们说,“一九五八年搞过试验,结果造成盐碱更严重,可不能再同黄河打交道”。到底能不能引黄种稻呢?公社的领导成员决心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
公社革委会主任乔永庆,到西关大队调查的时候,发现在靠近渠道的一片荒地中有一块地庄稼长得很好。他便向老贫农赵振华请教。赵振华说:“一九五八年,我亲手在这块地引了渠里的黄水种稻,因为有灌有排,冲走了盐碱,落了一层淤泥,改良了土壤,一季收了五百斤。”当问到为什么不继续引黄种稻时,这位老贫农气愤地说:“后来刘少奇一伙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瞎指挥,大搞河水漫灌,灌了不排,造成土地盐碱化。有些人就以为引黄种稻不行。说实在的,不是引黄不长稻,是错误路线不叫水稻长。”
乔永庆感到老贫农的话很有道理。过去引黄种稻碱了地,主要是只灌不排,只要认真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做到有灌有排,排灌畅通,不断把盐碱冲走,水稻是可以种成的。
就在这一年,公社党委决定先在南关大队试点。他们开挖排灌工程,引黄种稻六百亩,当年获得亩产四百五十斤的好收成。
每前进一步都有斗争
但是,改造自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前进一步,都有斗争。第二年,全社的水稻面积扩大到二千三百多亩。这年春季,黄河水枯,秧苗成长受到影响。在困难面前,公社领导成员,深入群众,一边劳动,一边访问抗旱保苗的办法。在南街大队,他们发现贫下中农自力更生打机井,用井水灌溉稻田,弥补黄水不足。公社推广了他们的经验。水稻又获得好收成。
一九七○年,公社党委计划大规模引黄种稻,把面积扩大到六、七千亩。这时有些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扩大水稻面积时机不成熟。理由是有一部分土地比较瘠薄,首先要引黄淤地,淤好了地,改良了土壤,才能种稻。另外还担心面积过大,肥料跟不上,会影响水稻增产。这个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等淤好地再种稻时间太长。有什么办法能够当年淤地、当年种稻呢?
公社领导成员再次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寻找解决办法。在香王庄大队,他们发现共产党员王永清管理水稻有一种好办法:在水稻幼苗期,引黄灌溉时,先在地头挖坑,让黄水带来的泥沙在坑里沉淀,然后再把清水放进田里。这样防止了泥沙淤积稻田,影响幼苗生长。到水稻拔节期,再有计划地放进黄水,利用黄水带来的泥沙肥田,增加稻穗的养分。这个办法,解决了当年种稻当年淤地问题。他们总结了王永清的经验,在全公社推广。一九七○年,公社引黄种稻的面积由二千多亩扩大到六千多亩。当年粮食亩产达到三百零四斤,总产量达八百二十万斤。这一年,原武公社由缺粮社变成了余粮社。
克服思想障碍大干苦干
原武公社引黄种稻的面积逐年扩大,到一九七二年达到一万亩,占全部粮田三分之一左右。这时有的人产生了“歇一口气”的思想,说什么“种稻费工多,不如种旱作物省工,产量虽然低点,由国家供应点,也可以对付过去。”
公社党委认为,这是在改造自然斗争中懒汉懦夫思想的反映。他们发动广大干部和群众讨论:是满足现状,得过且过,靠国家供应过日子?还是大干苦干,彻底改变旧河山?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认为过去公社所以穷,就是穷在路线觉悟不高,胸无大志,因循守旧。公社党委号召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委的领导成员,树立雄心壮志,当大干苦干的带头人。北街大队是全公社有名的后进大队,党委副书记范长富就到那里蹲点。这个大队有些干部不愿扩大引黄种稻面积,粮食产量很低。范长富一面和干部谈心,鼓励他们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一面带领群众起早搭黑在地里干活。队干部的思想转变过来,鼓足干劲,和群众一起把水稻面积由二百多亩扩大到七百多亩。去年全大队的粮食总产量由一九七一年的二十八万斤猛增到四十六万斤,由缺粮队变成余粮队。
经过几年的实践,原武公社实行排灌结合,种稻和淤地结合,渠灌和井灌结合,种稻和种绿肥结合的“四个结合”办法,改造了盐碱洼地,使引黄种稻取得很大成就。这里过去主要种高粱、红薯,现在水稻和小麦成为主要作物,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一九七二年,全公社粮食亩产量由过去百把斤增加到三百七十斤,总产量由一九六五年的二百三十多万斤提高到一千零十六万斤,每人平均生产粮食由一九六五年的二百四十斤增加到九百零五斤。一九七○年以前,公社每年吃统销粮一百六十万斤,近三年来做到自给有余,去年给国家提供商品粮七十六万斤。同时,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社员生活显著提高。广大贫下中农感激地说:“过去盐碱滩,现在米粮川。全靠毛主席革命路线。”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