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从红卫兵成长起来的好干部——记河南省项城县回乡知识青年、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赵云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17
第2版()
专栏:

从红卫兵成长起来的好干部
——记河南省项城县回乡知识青年、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赵云英
一九六八年春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积极分子、项城县高中班的红卫兵小将赵云英,被广大群众推选担任了县革命委员会的常委。
这年夏天,赵云英高中毕业了。一个新的问题摆在她面前:是留在城里工作,还是上山下乡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有人对赵云英说:你是县革命委员会的常委,又是全县红卫兵组织的负责人,有足够条件留在城里,还是留下来吧!赵云英没有这样做。她一遍又一遍地学习着毛主席的指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她回忆着文化大革命中广大贫下中农对自己的教育和帮助:当她和同学们一起起来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时候,是贫下中农支持她坚持斗争;当她和大伙积极实行革命大联合时,又是贫下中农支持她,给了她力量。她越想心情越激动,对毛主席的教导越感到亲切,便带头向学校和县革委会提出了回农村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申请。县革委热情支持她的行动,批准了她的要求。
八月的一天,赵云英背着背包,披着金色的阳光,豪情满怀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项城县老城公社阎楼大队。从此,这位红卫兵小将踏上了新的征途,开始了新的战斗。她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天地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一九六八年冬,赵云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九年二月,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不让“四旧”抬头
赵云英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发扬敢想、敢说、敢闯、敢做、敢革命的精神,同广大红卫兵小将一道,向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勇敢的斗争。回到农村后,她继续发扬红卫兵的“五敢”精神,坚持在斗争中用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阵地。
一九七○年,旧的风俗习惯在阎楼大队有些抬头。人们常常可以听到:某某女青年订婚时收了男方多少聘礼;某某男青年为给自己的恋爱对象买礼品,又花了多少钱,等等。
这个问题,引起了赵云英的高度重视。她想: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红卫兵到处破旧立新,怎么现在这些旧的风俗习惯又复活了呢?夜深了,她还在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云英心里豁然开朗。对啊!这就是阶级斗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表现。被推翻的剥削阶级,总是要利用旧的思想,旧的风俗习惯,来腐蚀人们的灵魂。不能设想,经过一两次冲击就能解决问题。必须带领群众同这种旧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目前就要发动女青年把订婚时接受的聘礼退回去。
赵云英把自己的想法向党支部作了汇报。支部的同志热烈支持她。赵云英便和分工抓青年工作的支委一起,带领全大队的共青团员和男女青年办起了学习班。在学习班上,老贫农给大家讲解放前地主利用婚丧嫁娶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事实。在旧社会,这个村有个姓张的大地主,依仗权势,娶了五个老婆,每娶一个,都逼着贫苦农民砸锅卖铁给他送礼。劳动人民遇有婚丧嫁娶的时候,他都乘机放粮放债,进行高利盘剥。青年们听了老贫农的控诉,个个义愤填膺。接着,云英又引导青年们揭发了阶级敌人在解放以后利用“四旧”拉拢和腐蚀干部的罪行。
通过学习,青年们认识到劳动人民之间送聘礼,虽不属剥削关系,但也是“四旧”影响。接受了订婚聘礼的女青年都表示:要把聘礼退给男方。
为了利用退聘礼这件事对全大队的社员进行一次路线教育,党支部决定召开一次群众大会。经过赵云英的动员,青年们争相要求在大会上发言。女青年、大队团支部委员朱秀英,带着未婚夫送来的一大堆聘礼,登上讲台,坚定地表示:“我们妇女一定要走自己解放自己的道路。从今天起,我要向旧的风俗习惯宣战,坚决同旧的婚姻制度和一切旧的传统观念决裂,要把反映旧制度、旧思想残余的定婚聘礼原封不动地退回去!”
从此,大家争着同旧思想分家。不到几天时间,全大队就有五十多家退了聘礼。
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
有一年春天,阎楼大队的麦草剩余较多。附近一个兄弟大队因牲口缺草吃,派人到阎楼大队第七生产队来买草。七队要价较高,兄弟队很难接受。
赵云英听说这件事,心里想道:大寨大队遇到兄弟队有困难时,大公无私地给予支援,我们怎么能趁外队缺草的机会高价卖草呢?这是个方向道路问题,要坚决顶住。赵云英找到生产队几个干部,谈了自己的意见,他们决定按平价收款。但有些干部和群众却不同意,有的说:“今年缺草,市上不好买,高价出售,没有什么不对。”有的说:“就你赵云英办事抠得紧,一头碰到南墙上不知道拐弯。”还有的说:“高价卖草,钱归集体花,用到生产上,‘公土打公墙’,有什么问题。”兄弟队来买草的人看到有争论,也就赶着车走了。赵云英看着他们等了一上午没有买成草,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就这样算了吗?不!”赵云英回到家里,重新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难道可以说既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又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吗?”她想:“对方向道路问题就是要抠紧,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不能拐弯,今拐一个弯,明拐一个弯,拐来拐去不就拐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了吗?”
晚上,生产队召开群众大会,赵云英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给大家讲大寨贫下中农的先进事迹,又引导大家回忆旧社会地主阶级乘劳动人民之危,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情况,使大家受到深刻教育。许多贫下中农说:“社会主义道路,是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要是为了自己生产队的利益,去坑别的生产队,那走的可不是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资本主义道路啊!”这一学习讨论,使大家心明眼亮,都表示要象大寨贫下中农那样发扬共产主义风格,把别队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麦秸按平价卖给缺草的兄弟队。
照党的政策办事
一九七一年夏天,在阎楼大队党支部里,因为一个支部委员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那个支部委员,受宗族观念影响较深,对自己一门子的坏人坏事不敢斗争,群众意见很大。党支部在会上批评了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和大家顶起“牛”来,以后连工作也不想干了。支部同志对他很不满意,有的支委生气地说:“没有他,我们照样可以干革命!”有的支委提出,干脆撤换了他。可是赵云英不同意这样做,她说:“换人不如换思想。一个干部犯了错误,党组织应该遵照毛主席关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导,尽力教育他,帮助他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来,更好地为党工作。甩手不管,轻易撤换,都不符合党的干部政策。”
为了统一大家的看法,赵云英引导大家回忆了这样两个事例:第三生产队队长和第七生产队队长,都是土改时的老干部,工作有干劲,但接受新生事物都比较慢,科学种田搞不上去。后来,党支部把第三生产队队长换掉了,结果引起一些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动荡,不但科学种田没有搞上去,反而变成全大队最落后的队。对第七生产队队长,党支部没有撤换他,而是对他进行帮助教育,多次让他去先进单位参观学习,使他从实践中受到教育,克服了保守思想,结果,这个生产队成了全大队推广新技术、实行科学种田的先进队,粮棉产量双高产。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育了支部委员们,原来主张把那个支委换掉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还是云英说得好,换人不如换思想。”
认识一致后,赵云英和党支部的同志们多次找那个干部谈心,同他一起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在大家的帮助下,那个支委心里翻腾起来:解放前的一年春天,他家已经好久没揭开锅了,父亲看着一家人实在活不下去,就要他去找一个近门的财主借点粮食来,救活这几条人命。心想,本门本族的可能不会眼看着饿死人不借粮吧!可没想到,那个财主见了他,冷笑了一声,说:“借粮,你家还得起吗?”就把他打发回去了。他越想脑子里越清楚:“真是宗族不亲阶级亲啊!”于是,他和干部群众一起,狠批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在斗争激烈的时候,一个近门的人凑到他跟前说:“你看,斗过来斗过去,还不都是咱这一门子人?”他立即顶了回去:“什么一门人不一门人,我们讲阶级,讲路线,不讲宗族!”
战天斗地的带头人
阎楼大队位于项城县老城北部,北依火龙岗,南靠十八里沟,中间有三里长的坡洼地,地名“城后坡”。这里历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生产十分落后。解放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有女不嫁城后坡,晒黄头发沤烂脚,野草长满地,水鸟垒成窝,庄稼没有野草多。”解放后虽然经过初步治理,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但旱涝灾害仍很频繁,到一九六六年粮食亩产还只有三百来斤。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阎楼大队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赵云英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以后,决心带领群众,彻底改变阎楼的面貌。她说,党和人民把这块土地交给我们,我们不带领群众把它建设好,那算什么革命者呢?
经过向群众请教,赵云英同党支部的同志一起,作出了“挖沟与建渠结合,除害与兴利并举,旱天南水北调,涝了北水南排”的水利建设规划。
接着,赵云英多次跑遍北岗和南坡,查流向,看地形。一天,降着大雨,她脱掉鞋子,卷高裤腿,迎着激流查看水流方向,试探水位深浅,等她从田间回来时,简直成了个“脱坯人”。后来,她又和驻队干部一起,用废玻璃瓶制成了“土水平仪”进行测量。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他们找到了挖沟建渠的合适地点。
一九六九年的隆冬腊月,党支部的成员带领全大队的社员开上了水利工地。当时,呼呼的北风刮个不停,地冻得象铁板一样硬,一镐刨下去,在地上只留下一道白印。赵云英的手冻裂了,虎口震破了,手心也磨起了泡。同她一起劳动的社员心疼地说:“看把你累成了这个样子,还不赶快歇歇!”赵云英笑了笑说:“社会主义不是等来的,是干来的,要改天换地,就不能怕流血流汗。”
经过一个冬天的紧张战斗,一条南水北调,北水南排的水利工程建成了。紧接着围绕主干工程,开挖了纵横交错的中小排灌渠二十多条,修起了十几座桥闸,使千亩坡洼地达到了沟沟相通,渠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去年,在南坡种了三百多亩水稻,平均亩产九百多斤,晚稻一季亩产过了“长江”。去年种的棉花,平均亩产也超过了百斤。
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千千万万的红卫兵,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正在茁壮成长,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不断涌现。去年夏天,赵云英担任了老城公社党委副书记。最近,她又被选为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贫下中农提起赵云英,都赞扬说:“云英和俺贫下中农是一条心,是从红卫兵成长起来的好干部。”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