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记中共安徽省望江县委副书记于吉位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20
第2版()
专栏:

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
——记中共安徽省望江县委副书记于吉位同志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望江县委副书记于吉位,就是这样做的。
职务变化以后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于吉位是县委代理书记。新县委建立后,他担任县委常委。担任县委副书记,是在今年年初。
于吉位认为,工作职务要服从革命的需要。形势在发展,革命在前进,个人的职务也可能有变动。但不管个人职务如何变,干革命的信念永远不能变。
新县委建立初期,常委会分工他管干部工作。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他和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冲击过他的同志一道,分析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状况,排除资产阶级思潮的干扰,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向县委提出合理使用干部的建议,保证了党的干部政策的落实。以后,县委分工他抓农业生产。他就深入基层,蹲点跑面,调查研究,协助县委解决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一九七二年,县委又决定他分管财政工作。这是一个难题:前两年由于管理不善,全县财政收支情况不好,扭转这个被动局面不容易。但他坚信,只要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解决不了的“老大难”。这一年,他和其他同志一道,坚持以批修整风为纲,紧密依靠群众,狠抓经济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加强企业管理。一年之内,就使全县财政收支情况改观。
于吉位不但能正确对待个人职务的变化,也能正确对待过去被他领导而现在领导他的同志。
他任县委常委时,县委书记是王建宏,副书记兼革委会主任是金庭柏。这两人过去都是他的下级。有些同志就耽心于吉位和他们的关系搞不好。但是不久,少数人的这种顾虑为事实打消了。
于吉位听说王建宏和金庭柏两同志调来望江,打从心眼里高兴。他逢人便讲这两人的优点,并说:“现在的县委班子,‘老、中、青’三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比起旧县委来,强多了。”他主动向这两位同志介绍情况,支持他们大胆工作。这两位同志也十分尊重于吉位。于吉位总是诚恳地说:“我年纪大了,许多方面不如你们。为了党的事业,你们看到我有什么缺点错误,不要有顾虑,尽管大胆提。”
在县委会内部,于吉位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发表意见。多数情况下,他的意见被正副“班长”采纳。但也有的时候,他的意见被否决。遇到这种情况,于吉位毫不犹豫地服从多数人通过的决议。
有一名旧县委的负责干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因为过去的错误受到群众的批判。解放出来以后,有段时期,只是闷头干他所分管的工作,对全县的工作,不够关心。于吉位和他谈心,从全国的大好形势,谈到望江县的情况;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谈到老干部的责任。老于语重心长地说:“保卫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需要我们新老干部紧密合作,团结战斗。我们是老同志,受党的教育时间长,这方面负有更重的责任。”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那位老同志加强了工作责任心,主动积极地关心全县的工作。他说:“老于一心为革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要努力工作啊!”
在疾病面前
疾病,对人是一种考验。
提起于吉位的病,说来话可多了。他那高大的身躯和朴实的衣着,衬着爽朗的面孔,看上去很健壮。其实,早在一九五九年,他的腰就损伤了,手也常发抖。以后,各种疾病也相继袭来。只是由于他精神好,才给人以身体结实的印象。
领导和同志们发现他的腰和手有病,劝他注意休息,好好治疗,这使他很感动。在万恶的旧社会,他一家几代人,都因贫病交加,年纪不大就含恨离开人世。只是靠了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靠了无数战友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才有我们的今天。革命者任重道远,现在能为一点小病退下来吗?他恳切地向领导和同志们说:“腰痛,我还能挺起来干,只要还没有丧失工作能力,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从此,人们常常看到他用钢丝围腰稳住腰痛,深入社队,调查研究。
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于吉位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遇到头痛脑热,常常是朝农村跑,找基层干部商量问题,和群众一道参加劳动,往往是出一身汗,病就好了。他风趣地说:“劳动能治病!”
的确,参加革命工作二十多年,人们很难看到他住医院,也很少见他打针吃药。对一些病,他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依靠身体内部增长的抵抗力,战胜了它。有一次,他的腰部长了一个鸡蛋大的肿瘤,医生警告他:“要动手术,否则会引起恶变。”他想,医生是从最坏处着想的,肿瘤长在我的身上,只有我最能知底细。他对医生说:“肿瘤看起来厉害,但已长出皮外,没有什么可怕。”他谢绝了医生的好意,没有住医院,没有动手术,自己用土法治了一段时间,肿瘤逐渐消失了,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今年春天,正当于吉位决心和全县人民一道大干一场时,疾病又无情地向他袭来。他的腰痛得伸不直,颈椎骨也突然剧痛,半边身子发麻,右手颤抖得连钢笔也握不住。经医生检查,他的腰椎骨有几节错开了两厘米,颈椎骨坏了四节,再不治,将会引起全身瘫痪。地、县委作出决定,要他停止工作,立即住院治疗。
怎样治病?于吉位首先想到的还是革命利益。同志们建议他到城市大医院治疗,他坚决不干;有的劝他吃点补药,他也不肯。他根据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选择了少花钱的牵引疗法,辅助药剂治疗,执意不住医院。每天,他躺在自己的床上,用二个五斤重的铁锤和皮带牵引头部两次,每次一个多小时。牵引时,头昏心闷,额上汗珠直冒……,可是,为了早日重返工作岗位,他宁肯皮肉和筋骨受点苦,也从不哼一声。
严格处理家庭问题
于吉位今年五十六岁了,还是自己缝补洗涮,人家吃饭时大大小小团团一桌,可他只单身一人。他的家呢?
于吉位的老家在河北农村。老伴和孩子都在老家农村劳动。早在他到南方工作时,组织上就动员他把家属迁来。他不同意,说:“把家属搬来望江,是方便些,但这样就使农村的生产者,变为城市的消费者,要增加国家的负担。我对党没做多少贡献,不能再给党添麻烦。”同志们一次又一次地劝他,他总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谢绝了。
于吉位家里的人,也曾希望能和他生活在一起,孩子们还曾想要他在城里找个工作。每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耐心地严肃地教育全家大小:“咱家祖祖辈辈在农村,是毛主席领导我们翻了身,农村需要你们在那里好好劳动。”“我是共产党的干部,只能为人民办事,不能一人当官,全家享福。”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女儿树立了以务农为荣的思想,安心在老家农村劳动。
去年秋天,于吉位连续收到几封家信,说是老伴病重,催他回去看望。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勾起了他深情的回忆。在那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自己当民兵中队长,配合八路军同侵略者浴血奋战,爱人参加妇救会,为部队抬担架,忙个不停。解放战争初期,他随军南下大别山,爱人积极支持,临行时送了一程又一程。全国解放后,老伴也经常从老家来信,勉励自己努力为党工作。……几十年斗争生活中结成的深情厚谊,一齐涌上他的心头,于吉位多么想回去看看自己的革命伴侣呵。领导上知道于吉位的心情,批准他回家探望。但是,临行前,他又变了主意:写封信回去,让孩子好好照料妈妈,自己暂不回去。这是为什么?原来于吉位盘算了一下:县里几名常委,一个去省学习,其余都下乡领导抗旱斗争了,只留下自己一人在机关主持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怎能丢下工作往家里跑呢!那几天,他虽然挂念着老伴的病情,但仍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工作上。过了一段时间,听到老伴身体有了好转,他干脆决定放弃这次假期,等以后有空再回去。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