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景物描写与英雄形象——学习革命样板戏彩色影片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20
第3版()
专栏:

景物描写与英雄形象
——学习革命样板戏彩色影片札记
高鸿鹄
革命文艺创作中的景物描写,是表现典型环境的一个必要的方面,它是服从于塑造典型人物,特别是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服务的。景物描写,应该创造出革命的意境,做到以景写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只有这样,景物描写才会有生命力,才能有力地烘托英雄人物,深刻地揭示主题思想。革命样板戏彩色影片,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坚持“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根据“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要求,充分调动电影艺术的一切表现手段,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突出工农兵英雄形象。它在景物描写中,采取准确的形象,丰富的色彩,主体突出、层次分明的景物安排,寓意于景,寓情于景,创造出革命的意境,烘托了工农兵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展示了工农兵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世界。

革命样板戏彩色影片,在景物描写上,做到了既源于生活,又不是自然主义;既高于生活,又不是脱离生活;既符合历史生活的真实,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它“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在英雄形象与景物描写的关系上,它紧紧地把握住两个根本的区别:新旧社会环境的区别,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所处的环境的区别。
新旧社会环境的区别:在景物描写上,严格区分新旧社会环境,是准确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混淆新旧社会环境的本质区别,就会丑化新社会,美化旧社会。革命样板戏彩色影片,在景物描写上,严格地区分了新旧社会环境的差别。由于题材和主题的不同,影片中的革命意境虽然各呈异彩,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以歌颂光明为主,满腔热情地反映新社会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彩色影片《龙江颂》,表现的是“堵江抗旱”的故事,是一场战胜“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的斗争。由于严格地把握了新旧社会环境的区别,充分地注意到这是发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旱情,因此,即使在表现江水英“后山访旱”这场戏时,尽管这里旱情严重,但影片也没有自然主义地去渲染旱区的枯荒、枯黄的景象。相反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风光,是一派新鲜、活泼的生动情景。
影片为了突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特点,把舞台景向两侧做了延伸,扩充了或增加了景物,又增加了前景,并采取色光照明增强景物的气氛,使景物描写做到了主体突出,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纵深感。对色彩的运用,尤其是自然景物中如山、树、竹、苇、麦田、草地等各种绿色的运用,颇具匠心。不但青山、碧水、绿树、麦田之间的绿色的运用富有层次,草地远近绿色的运用也富有层次,使得色彩鲜明、丰富、协调,环境气氛明快而又生气勃勃。这样,就使环境气氛与主要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第一场中,影片在江水英撑船上场,转身“亮相”的地方,增加了苇丛。当江水英内唱:“担重任乘东风急回村上”时,影片以抒情的笔调用空镜头描绘了绿色的苇丛。接着,镜头摇迎江水英登场转身“亮相”,以绿衬红,有力地烘托了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第五场中,当江水英提灯巡堤,唱“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的唱段时,影片在前景造成了疾风吹劲草的强烈气氛,镜头降成仰角拍摄,使江水英“为革命,挺身闯,心如铁,志如钢,定叫这巍巍大坝锁龙江”的革命胸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在第六场中,一开始,影片就以抒情的镜头缓缓摇过屋旁的梨树和晨曦中竹子的剪影,表现了抢险合龙后的宁静气氛,为江水英不怕疲劳、连夜查看水情后上场,从环境气氛上做了渲染。这一切,突出了光明,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环境气氛,突出了江水英的共产主义的精神境界。
在这部影片中,对景物色彩的运用是突出“枯黄”还是强调“出绿”,这不是单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搞自然主义还是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问题。革命样板戏彩色影片的经验表明:色彩的还原,特别是绿色的还原十分重要,一定要善于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绿色能够准确地、有层次地、有环境和季节区别地在银幕上得到还原。这不仅是影片色彩还原的需要,也不仅是表现环境和季节区别的需要,对革命电影来说,主要的还是创造革命意境、烘托英雄形象的需要。
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所处环境的区别:革命样板戏彩色影片,在景物描写上,严格区分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所处环境的区别,坚持歌颂光明,鞭挞黑暗,使黑暗成为光明的陪衬;坚持烘托英雄人物,压制反面人物,使反面人物衬托英雄人物,创造出了鲜明的革命意境。
彩色影片《奇袭白虎团》,从歌颂光明,突出我军团部这一原则出发,运用正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我军团部。第五场一开始,影片就采取抒情的笔触,描绘了我军团部外的壮丽景色: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山坡上参天耸立的栋梁松。接着,镜头摇出我军团部,坚固、宽敞、明亮。在暖色光的烘托下,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气氛。这样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以严伟才为代表的我志愿军指战员的英雄气概。在第九场中,影片采取揭露敌人、鞭挞敌人的手法,以强烈的憎恨情感,从上降下俯拍伪军团部。在高山峡谷,怪石嶙嶙下面的伪军团部,状似鬼蜮;在冷色光的渲染下,阴沉、灰暗、死气沉沉,呈现着日暮途穷、腐朽没落的环境气氛。这样,我与敌两个团部的鲜明对照,使环境描写产生了革命的意境,有力地突出了主要英雄人物严伟才的光辉形象。
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是通过同反面人物的斗争而塑造出来的。因此,在作品中往往有英雄人物出现在反面环境,或者反面人物出现在正面环境的情况。革命样板戏彩色影片从突出英雄人物、压制反面人物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对这两种情况都作了恰当的处理。在英雄人物出现在反面环境时,充分调动摄影、美术造型手段,使英雄人物同反面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英雄人物压倒一切阶级敌人的革命气概。在彩色影片《奇袭白虎团》第九场中,以严伟才为首的“尖刀班”奇袭伪团部,严伟才等身穿白衬衣,戴着红色的袖标,破窗而入,居高临下,俯视群丑,宛如飞将军从天而降。黎明的晨光,象一把利剑,随着严伟才破窗而入的战斗动作,刺进了伪团部,打破了伪团部阴森、灰暗、死气沉沉的环境气氛。通过不同的光效,造成明与暗的强烈对照,突出了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压倒了阶级敌人。而对反面人物出现在正面环境时,则运用摄影、美术造型手段揭露敌人、压倒敌人,使反面人物与正面环境形成对比,以正压邪。彩色影片《龙江颂》,对暗藏的阶级敌人黄国忠的处理,就是这样的。
另外,在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时,则坚持了“破而不烂,旧而不脏”的原则,既不丑化劳动人民,又不美化旧社会。

革命样板戏彩色影片,坚持“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正确地处理了人物与景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使景物描写服从于人物塑造,达到了英雄形象与革命意境的高度统一。它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运用环境气氛,烘托主要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彩色影片《奇袭白虎团》,从表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样庄重的主题出发,在环境气氛的处理上,基调是浓重、浑厚、有力。夜景较多是原剧的主要艺术特色之一。影片从体现全剧环境气氛的基调出发,紧紧地把握住这一艺术特色,充分调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大破“夜不观色”的旧框框,使“夜有色彩,暗有层次”。在第六场中,为了渲染以严伟才为首的“尖刀班”雨夜插入敌后的环境气氛,影片采用了分区照明的方法,使景物有明暗对比,又把松树、草地绿色分为深、浅、嫩不同的层次,并利用草、树、木桩、铁丝网上的水珠,以闪电的光效使草、树产生绿色的光斑。通过幻灯表现雨丝直落,并摇动幻灯造成雨珠往前跑的感觉,出色地渲染了以严伟才为主角的英雄集体,在暴风雨中向敌后挺进的环境气氛和磅礴气势,有力地烘托了严伟才“英雄何惧走天险”的崇高精神境界,烘托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主要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在彩色影片《龙江颂》的第五场中,突出了施工架上“人定胜天”的巨幅标语,这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景物。影片以它为核心构成了这场戏的革命意境。当江水英唱到“九龙水奔腾急千年流淌,看今朝英雄们截流拦江”时,影片以充满革命激情的镜头拍摄了这幅标语,借景抒情,有力地抒发了以江水英为代表的广大贫下中农战天斗地、夺取胜利的革命豪情,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在第八场中,宏伟的公字闸矗立在九龙江畔,闸上红旗迎风飘扬。当江水英追忆往事唱到“面对着公字闸,往事历历如潮翻滚”时,镜头随着她的视线转向了公字闸,再从公字闸的特写缓缓拉开,江水英进入画面唱:“这一砖这一石铭记着阶级深情”。这样,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使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充分地抒发了江水英的革命激情。
革命样板戏彩色影片,在运用景物描写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时候,十分注意在重场戏,在矛盾冲突的尖端,在戏剧情节发展的关键地方,在英雄人物的重要唱段特别是核心唱段,在英雄人物抒发革命激情的地方,精心安排典型性的环境气氛和景物描写。
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坚持“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去处理人物塑造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关系,这是电影艺术领域中一场深刻的革命。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度,站在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高度,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文艺观,破资产阶级电影之旧,立无产阶级电影之新,敢于革命,敢于创新,才能使英雄形象与革命意境高度统一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