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摆正路线 坚持大干——记陕西靖边县杨桥畔公社党委抓点带面学大寨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21
第2版()
专栏:

摆正路线 坚持大干
——记陕西靖边县杨桥畔公社党委抓点带面学大寨的事迹
两年来,陕北遭受了多年不遇的大旱。但地处长城脚下、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靖边县杨桥畔公社,却在连年大旱的情况下,粮食连年增产。一九七一年,全社粮食总产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三,去年又比前年增长百分之十四。
短短的两年,大旱的两年,一个原来沙丘起伏,土瘦地薄,年年要吃国家供应粮的公社,一举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而且对国家有了贡献。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重要的是解决领导思想问题
一九七○年十二月,杨桥畔公社新党委成立了。当时,全公社除杨桥畔大队以外,其余六个大队还都吃国家的供应粮。他们想,为什么杨桥畔大队的经验在全社不能推广?如果都象杨桥畔多好啊!
党委书记双凤鸣和公社一位副主任到群众中调查,一位老贫农一针见血地说:
“这是个领导问题,过去学杨桥畔,只是说在嘴上,喊在会上,写在墙上。说过也就完事了,典型经验怎能推开?!”老贫农的话使他们很受启发。他们又到沙畔、九里滩大队进行调查。沙畔大队自然条件比较差,经过整顿领导班子,干部的路线觉悟提高,带领群众学杨桥畔,一个冬春,就新修水地六百多亩,每人平均两亩。而和沙畔隔河为邻的九里滩大队,论条件比杨桥畔好。但由于队干部存在着学不学一个样的思想,农田建设发展缓慢,年年伸手向国家要粮。这两个大队的情况,使公社党委清楚地看到,典型经验能不能推开,关键在领导。
“杨桥畔的经验为什么推不开?”公社党委组织生产队联系本队实际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公社是“光打雷,不下雨”,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基层干部的尖锐批评,使公社党委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火车跑不快,要把车头怪。杨桥畔的经验推不开,责任在公社领导。会后,公社党委书记双凤鸣,以杨桥畔大队总支书记詹立武为榜样,深入基层,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和贫下中农一起担茅粪,一起拉沙造地。公社党委副书记张步金,以前强调工作忙,很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次他坚持到九里滩大队蹲点,和贫下中农一起参加改变生产面貌的斗争。公社党委改变工作作风的模范行动,鼓舞了广大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他们兴奋地说:“照这样干下去,杨桥畔的经验一定能开花结果。”
抓住本质推广杨桥畔经验
公社党委就住在杨桥畔,但对于杨桥畔大队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过去党委并不十分清楚。为了真正认识杨桥畔,使推广工作抓到点子上,公社党委书记双凤鸣和革委会副主任王怀杰,怀着求知的欲望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深入杨桥畔蹲点。他们了解了这个大队所经历的尖锐复杂的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亲眼看到了大队党总支书记詹立武和基层干部带领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冲天干劲,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而了解到杨桥畔的“绿洲”是怎么来的。认识到杨桥畔主要的经验就是“摆正路线,坚持大干”。
为了把杨桥畔这种带有根本性的经验推广到面,使全公社社员树立起大干大变的雄心壮志。公社党委针对一些队干部中存在的“沙滩难变”,“穷则思迁”的思想,在一九七一年八月,展开了一场重新认识杨桥畔的全面调查,使大家从调查中看到沙区建设的希望,坚定了大干的信心。那时,正是沙漠最闷热的季节,双凤鸣领着由七个大队支部书记组成的调查组,顶着炎热的太阳,踏着滚烫的沙丘,跑遍了全公社生产队。经过调查,大家认识到,只要各队都能象杨桥畔那样,端正路线,坚持大干,就一定能大变。双凤鸣分析了全公社的情况,他激动地说:芦河上可以筑坝蓄水,抽水浇田;滩里可以搞园田化;沙地可以造林;沟湾可以打坝淤地;海子可以养鱼;山地可以种草,发展畜牧业……他的话说得大家思绪翻腾,浑身是劲。原来一些感到“寸沙难移”的队干部,现在感到治沙大有奔头。大家决心同沙漠大干一场,为建设杨桥畔贡献力量。
杨桥畔“摆正路线,坚持大干”的经验在全公社推广开了。他们以批修整风为纲,放手发动群众,向沙丘开战。沙石峁大队地处芦河畔,以往没有利用芦河,没有下苦功夫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却热衷于搞副业单干。经过整顿领导班子,批判资本主义倾向,一九七一年以来,两个冬春,他们在芦河上打坝蓄水十万多方,还建立抽水站,平整土地,去年大旱情况下,粮食总产三十七万斤,比一九七一年增产百分之六十一。九里滩大队的干部,对照杨桥畔找差距,狠批了“潜力挖尽”思想,带领群众苦干实干。他们向芦河要水,向地下要水,“窖沙”改土,取沙压碱,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上了《纲要》。
在推广杨桥畔经验的过程中,公社党委特别强调因地制宜,不搞一刀齐,不生搬硬套,要根据各队具体情况分类指导。
把推广典型和培养典型结合起来
在推广杨桥畔大队经验的过程中,贫下中农以杨桥畔为榜样坚持大干的革命精神,给了公社党委极大的鼓舞。同时,也给公社党委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全社学杨桥畔。杨桥畔怎么办?”
公社党委觉得:只推广,不培养,典型就会掉队,就会失去指导面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他们十分注意把推广典型和培养典型结合起来,不断研究和解决点上存在的问题。
一度,杨桥畔大队的一些干部由于不能正确对待成绩,出现了骄傲自满情绪,认为杨桥畔“省上有名,报纸介绍,满不错了”。因而,说话气也粗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也少了。有的干部扔掉肩上的粪筐,骑上自行车到处检查工作。公社党委发现这些思想苗头,及时抓紧对他们进行反骄破满的思想教育。一九七一年春天,公社党委组织他们到其他先进社队参观学习,回来后,又举办学习班,引导大家对照先进找差距。使大家感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原来认为“差不多了”,现在认识到
“骄字不倒,前进不了”。此后,杨桥畔大队的干部又背起了粪筐,和贫下中农在一起劳动。
在培养提高先进典型的过程中,公社党委既注意帮助他们寻找思想上的差距,又注意帮助他们寻找提高生产的门路。过去,杨桥畔大队一直靠芦河水自流灌溉。近两年来,由于连年干旱和上游水利事业的发展,芦河自流水变成了“断流水”。几千亩受旱的庄稼得不到灌溉。怎样解决水的问题?在这里蹲点的双凤鸣同志教育大家把芦河断流的坏事变成好事,并和大队干部一起,深入调查。在调查中沿沟发现了几百个泉眼细流,于是他们发动群众,打机井、挖海子,两年扩大保灌面积四千九百多亩,摆脱了单纯依靠芦河水的被动局面。接着又深翻改土,平整土地,推广间作套种,变一年一茬为一年两茬,充分利用了地力,不断提高了粮食产量。
杨桥畔大队的不断前进,推动了面上的工作。面上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点上工作的前进。在推广中培养,在培养中推广。杨桥畔公社党委就是这样,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推广杨桥畔的经验,全公社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