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贫下中农的迫切愿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22
第3版()
专栏:

贫下中农的迫切愿望
山西省闻喜县革委会副主任 东鲁大队党支部书记 张良忠
我是个农村干部,原来一字不识,现在能阅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还能作简单的笔记。这首先要感谢党和毛主席,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的汉语拼音和简化字把我引进了学习文化的大门。
过去,我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县委领导鼓励我学习文化,可是繁体字难认难记,使我没有学好。
一九六四年,我们大队开展了注音识字试点工作。我学习了汉语拼音,就靠拼音记认汉字。简化了的汉字,好读好写好记。比如:我们学习“灭”字和“尘”字时,不少人一看字形结构就记住了。简化汉字使我增强了学文化的信心。不到一年工夫,我就读了好几篇简化字排的用汉语拼音注音的毛主席著作,以及其他一些注音读物。我从毛主席著作中学到了革命道理,也逐步认识了常用的汉字。
村子里的干部和社员看到我工作忙,一样可以学习,也都如饥似渴地学起来。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广大贫下中农路线觉悟提高了,生产上也出现了飞跃,粮棉产量跨过了“长江”。
随着三大革命运动不断深入,文字也应该不断进行改革。这几年,工农兵群众从工作和生产方便出发,简化了一些字。有这样一件事:我们大队有几户农民,本是姓
“窦”,但平时队里出榜、记工、写便条,都把它写成“豆”。开始,窦家的老年人说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怎能随意改?但是不管他们怎样反对,“窦”还是照旧写成“豆”。后来,窦家的青年人就对他们说:
“咱们这姓就是不好写,会写的写个‘窦’,不会写的一长溜,写错了连个‘豆’的音都没有了。”老年人感到有道理,也都同意这样写了。
我自己也深有感受,有时开会记笔记,一个字还没写完,讲话的人早又说了一大串。当然,这和我文化水平低有关系,但那些复杂的繁体字,确实给我增加了很多麻烦。后来,为了“绕”过它,我就用汉语拼音加简化字来记。如记“把土地深翻好”,我就写成“把土地shēn fān好”。不管别人说我这是中西结合也好,还是疙瘩拌汤也好,工作方便就成。对于一些繁体字,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作了简化,如抪、?、付等,确实比原来的播、赛、副等好写得多,人们很是欢迎。
现在有些字天天见,常常用,但写起来,又耽误功夫,又占用地方,小了挤不下,大了一大片。所以象耩、耪、耨、铡、锄、镰、锨、?、镐、瓢、蹾、稻、粱、糯、黍、翻、腾、壤、圆、圈、塄、堰等农用字,大家管它们叫“头痛字”,迫切希望简化。当然,我们祖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人们习惯了的东西,要把它一下改掉,是不容易的。这就要考虑到汉字特点和群众习惯,简化后仍要好认好记,不离大样。群众常说:“识字不识字,先看半边字”,“好认不好认,半边就有七八成”。这个特点要好好注意到。比如“賓”简化成“宾”,“歷”简化成“历”,就都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毛主席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简化汉字的工作,也必须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的才智。我们只要发动群众,多征求工农兵和各方面人士的意见,能肯定的就公布推广,有问题的就积极研究改进,一定会把简化字的工作搞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