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做文字改革的促进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22
第3版()
专栏:

做文字改革的促进派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员 刘凤桐 邹森阳 杨存田 张守华
汉字必须进一步简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是广大工农兵的迫切要求。但是,有的识字比较多的同志有一个顾虑,就是担心汉字简化得太多,自己会变成新文盲。我们认为,这种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简化字既然是来源于群众,就不会使大家都不懂,也不会造成“面目全非”的局面。过去我们由只认识繁体字到学习掌握简化字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许多简化字对我们都是“似曾相识”,有的则是“老朋友见面”。即使是少数“生”字,也并不需要死记硬背。这是因为,每个字都不是孤立地使用,而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上下文里出现的。过去我们没有把“干净”的“干”字念成“干活”的“干”字。现在如果把“兰、蓝、篮”合并,我们看到“兰球”两个字,也绝不会怀疑是蓝色的球或兰花的球。许多新简化字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我们经常跟它们打交道。我们看到“歌午音乐”这几个字,谁也没有认为是歌唱中午的音乐。
同一个字的繁体、简体之间,也不是没有一点联系。例如把“感”简化为“?”,不仅减少了笔划,而且更接近实际读音。至于用同音假借的原则以“元”代“圆”,更是汉字传统的造字方法之一,我们并不陌生。广大群众创造简化字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声字(?—橡)、会意字(伩—信)、同音代替(午—舞)、轮廓字(?—面)、特征字(彐—雪)、符号字(?—粮)、草书楷化(?—要)、采用古字(皃—貌)。这样的简化字既符合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又有所发展,广大群众喜见乐用,易于掌握。识字较多的人,根据新简化字的构成特点,稍微动动脑筋就可以掌握。已经公布的简化字的使用情况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就是一些曾经长期使用过繁体字的老年人,现在也不愿意自找麻烦,把“对”写成“?”,把
“医”写成“醫”。人们看见“拥护”这两个字,不会认为在意义上跟“用户”有什么关系,看见“沈阳”这两个字,也不会想到怎么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城市。
我们的汉字简化工作既是积极的,又是稳步的,不会一下子就公布很多简化字,使大家认记不了。分期分批,这就使我们有一个熟悉、掌握的过程,不致因为一下子简化得太多,给阅读和书写造成困难。公布一批,我们就掌握、巩固一批。从公布第四批简化汉字到现在,已经十四年了,绝大部分识字的人早已熟练地掌握了。难怪广大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小学师生那样迫切地要求汉字继续简化。
我们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工农兵学员,决心努力提高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对文字改革工作的污蔑和攻击,急工农兵之所急,想工农兵之所想,做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促进派,做文字改革的促进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