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以粮为纲 各业兴旺——记四川省什邡县多种经营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25
第2版()
专栏:

以粮为纲 各业兴旺
——记四川省什邡县多种经营的发展
从成都西行一百多里,就到了著名的晒烟产地——什邡县。这个位于川西平原北沿的县份,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的繁荣景象。大片的晒烟地里,男女社员正在精心治虫;刚收完小麦的田里,人们在吆牛翻犁,栽插水稻;晒场上,最后一批小麦正在脱粒;纵横交错的渠道两旁,一排排茂密的树木,好似一道道翠绿屏风;村子里,猪牛满圈,鸡鸭成群;副业加工房和农具厂的机器运转声,或远或近地传到了广阔的田野……
什邡县有平坝、丘陵和山区,大部分土地都在平坝上,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近几年来,全县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认真执行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农、林、牧、副、渔五业有很大发展。一九七二年虽在严重的低温、干旱、病虫害等袭击下,全县粮食亩产仍然持续第四年超过《纲要》的指标;油菜籽平均亩产二百七十六斤,晒烟平均亩产一百八十八斤,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生猪饲养量在连续七年“一人一猪”的基础上,达到“一亩一猪”。全县农副业总收入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点五。今年小春作物又获得全面丰收,多种经营继续发展。多种经营的收入,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目前,全县拥有的农用机具比三年前增长五倍多,农副产品加工、饲料粉碎,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破“单一经营”
抓“全面发展”
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什邡县经历了一场曲折的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
一九五八年以后,这个县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粮、油、烟、猪等都迅速增长。但是,由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出现了一股自由种植和副业单干的歪风。有些社队的多种经营不是以农为主,以副养农,而是以盈利为主,资本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趁机捣乱。两条道路的斗争很激烈。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革命风暴,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纠正了资本主义倾向,端正了多种经营的方向。可是有些社队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部分干部划不清政策界限,产生了“抓粮食保险,抓多种经营危险”的错误思想,不敢积极抓多种经营项目,怕别人说是搞资本主义。结果,多种经营一度停滞,收入减少,生产资金发生困难,又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总结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教训,一九六八年冬,什邡县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两个典型的经验:
一个典型是主产粮食的马井公社第七大队。这个大队在一九六五年以前,在“单一经营”错误思想的影响下,片面地只抓粮食生产,没有同时搞多种经营。结果资金缺、肥料缺,粮食亩产量长期徘徊在五百斤左右。后来,他们在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克服了这种片面性,继续以粮为纲,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养猪、养鸭、动力加工等副业生产。几年时间,积累了资金十八万多元,先后购置了拖拉机四台,其他农机具五十四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这样做的效果很显著:粮食平均亩产迅速由一九六五年的五百斤增加到一千四百多斤,油菜籽由亩产一百斤增加到二百七十多斤,生猪达到一人一头,每年副业收入三万多元。
另一个典型是主产晒烟、油菜的云西公社。这个公社的有些生产队,过去单纯抓经济作物,不抓粮食生产,结果粮食产量上不去,每年要国家供应粮食二、三十万斤,经济作物也发展不快。后来,他们通过革命大批判,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粮食亩产很快由七百多斤上升到一千三百多斤,油菜籽亩产突破三百斤,晒烟亩产达二百斤,其他副业也有较大发展。
什邡县运用这两个社队的经验教训,向全县干部和群众进行了一次活生生的路线教育,使大家进一步明白: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科学地反映了农业和林、牧、副、渔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发展农业生产,绝不能只搞“单一经营”。这个县还十分注意从政策思想上教育基层干部和群众划清多种经营同“金钱挂帅”、按国家计划种植同“自由种植”、正当副业同资本主义倾向的界限。这样一来,干部和社员的觉悟提高了,方向明了,政策清楚了,发展粮食和副业生产的干劲也更大了。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到一九七○年,什邡县在农业和副业生产两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粮食总产量比两年前增加百分之四十四点八;油菜增加百分之六点二;生猪增加百分之二十二点七。农副业总收入也比两年前增加百分之十八点三。这时,有的人以为抓住几个大项目,多种经营搞得差不多了,产生了满足现状、生产到顶的情绪。为了克服这种自满情绪,县里的领导成员首先分别深入到平坝、丘陵和山区调查。他们看到,近年来多种经营的确有很大发展,但是从项目来看,注意了大宗品种,忽视了小宗品种,特别是平坝地区传统的养蜂养鱼事业和山区的药材、油桐、茶叶、生漆等项目,都还没有很好地安排生产。他们还了解到有一些社队发展生产的资金不足,有的社员生活上用钱比较紧。因此,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既很有必要,也大有前景。
什邡县再次组织干部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有关教导,进一步认识到:发展多种经营不是只抓几个大项目,就可以满足了,而应当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全面抓好农、林、牧、副、渔“五业”和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十二项的布局,最大限度增加社会财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县的领导成员接着带领四个调查组下到基层,具体帮助社队抓思想,抓规划,抓措施,统筹安排大宗、小宗的副业生产。
由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大小都抓,各有侧重,一九七一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二亿九千多万斤,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多种经营项目由二十五项增加到三十五项,收入比上年增长达百分之十八点五。
反骄破满 继续前进
就在一九七一年全县粮食丰收和多种经营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什邡县在总结经验中,为一个突出的情况所震动。这就是本县传统的主要经济作物晒烟没有完成预定生产计划。县委领导成员到基层去调查研究,发现那些没有完成晒烟计划的社队,主要是因为没有及时地扎扎实实解决发展多种经营中的各种具体矛盾和政策问题。这种情况出现在基层,却与县的领导思想和作风很有关系。原来有的领导成员,在胜利形势下,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认为晒烟是什邡的传统产品,群众已有种植经验,不必多花功夫去指导。
什邡县从总结晒烟生产的教训中进一步体会到:骄傲自满绝不是小问题,而是妨碍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大问题。越是在胜利形势下,越是要谦虚谨慎,头脑冷静。县委负责同志作了自我批评。此后,他们经常深入基层,实行划片定点分类指导,还积极推广了先进单位的经验,解决晒烟生产和其他多种经营出现的问题,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继续前进。 本报记者(附图片)
四川通江县福阳公社红江大队二队社员正在采摘银耳。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