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修整风的推动下 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建设蓬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26
第3版()
专栏: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修整风的推动下
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建设蓬勃发展
据新华社银川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电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修整风运动的推动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工业建设蓬勃发展。
据自治区有关部门统计,文化大革命以来,宁夏全区新建和新投产的县、市属以上的厂矿就有一百三十多座。一九七二年全区的工业总产值,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三倍多。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二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二。产品品种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工业产品,一九六五年只有十多种,今年已发展到四十多种。
解放前,宁夏地区工业极端落后,那时只有一些零星的作坊。解放后,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区工业建设不断发展。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全区人民经过深入批判修正主义路线,进一步提高了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工业建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批修整风以来,广大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抓革命、促生产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热气腾腾。许多老企业努力挖掘生产潜力,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企业在生产上迅速达到和超过设计能力。石咀山第二矿务局三矿一九六八年十月投产后,一九七○年就超过了设计能力。近几年生产进一步发展,一九七二年原煤产量已经超过设计能力的百分之二十五。原设计年产合成氨五千吨的银川氮肥厂,由于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抓好生产关键,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合成氨产量连续两年超过设计能力百分之三十八以上。
宁夏工业建设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全国人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为了帮助宁夏地区加强经济建设,国家在资金、人力、物力和技术上都给予很大支援。据统计,从一九六六年以来,国家对宁夏工业建设的投资比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投资总额还多百分之八十五。中央有关部门采取老基地支援新基地,老厂带新厂的办法,从华东、华北、东北的老工业基地调来了大批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成套设备,使宁夏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建起了一批大中型企业。现在,包(头)兰(州)铁路宁夏一段沿线的石嘴山、青铜峡、吴忠和中卫等县,新建的厂矿比比皆是。
在全国的支援下,在中央的统一计划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发展工业中,贯彻执行了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方针。他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了一批为农业服务的小铁厂、小煤矿、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和小水泥厂等小型企业。现在,全区所有市、县(旗)都办起了农机修造厂,百分之七十的县、市都有小煤矿和小水泥厂。小化肥厂也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并且不断巩固提高。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毯、制毡、制革等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
宁夏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完全靠外地调进的许多工业品,现在本地已能自己生产。据统计,文化大革命以来新发展的重要工业品,就有矿山设备、有色金属、大型机床、大中型轴承、合成氨、化肥、金属材料试验机、自动化仪表、电子仪器等几十种。其中,不少产品不仅供应自治区的需要,而且还供给西北和其他一些省、市、自治区。自治区工业支援农业的能力也逐步增强,为农业提供的各种化学肥料、农机产品、农药和电力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都有成倍增长。自治区的轻工业品的自给水平有了提高,其中一些商品还销往国内外。
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工人队伍比文化大革命前扩大了一倍多。一支包括回、蒙古、满、藏、汉等民族的产业工人大军已经形成。各族工人团结战斗,为建设少数民族地区作出了新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