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二十家子公社是怎样办好知识青年集体户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29
第2版()
专栏:

二十家子公社是怎样办好知识青年集体户的
吉林省联合调查组
怀德县二十家子公社是吉林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一九六八年以来,这个公社先后接收了本县和上海知识青年六百零七名,组成二十三个集体户。几年来,公社党委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对知识青年满腔热情地欢迎,尽心尽力地培养,集体户办得好,青年们成长得快。至今,已有二十八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三百二十三人加入了共青团,五十三人参加了省、县、社、队的领导班子,许多人担任了教师、会计、保管员、赤脚医生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突击力量。一九七二年以前建立集体户的二十个生产队,去年有五个队粮食亩产跨过“黄河”,九个队超《纲要》。绝大多数知识青年实现了生活自给有余。由于集体户办得好,今年又有三十九名中学毕业生跟随哥哥、姐姐,来到这里落户。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领导头脑中扎根
第一批知识青年来到这个公社插队落户的时候,公社党委有的领导成员认为,知识青年是来补劳动课的,补完课还得走;有的觉得农业学大寨的任务重,教育知识青年的工作量大,担心搞不好会影响中心工作。结果,这项工作被对对付付地安排了一下。
贫下中农的态度和知识青年的行动教育了公社党委的一些领导成员。贫下中农说:“毛主席让知识青年到农村来,咱们就要帮助他们安好家,落好户。”并真心实意地领着知识青年盖房子、垒猪圈、打井、栽树。下乡知识青年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小山大队七队的知识青年集体户,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勇敢地向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倾向作斗争,和贫下中农一起挑沙压碱,征服内涝,平整土地,努力改变生产条件,使这个“扯腿队”很快地变成了“跃进队”,粮食亩产由二百三十六斤提高到五百零二斤。
活生生的事实,促使公社领导重新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深远意义。他们把有关生产队的干部、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代表请来,帮助党委检查工作,找思想差距。大家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下乡镀金”、“读书做官”、“变相劳改”等反动谬论,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大措施。知识青年需要到农村来“摔打磨练”,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知识青年这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作为农村基层党委,既要抓禾苗,更要抓“人苗”。只有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领导头脑中扎根,才能教育知识青年在农村长期扎根。
思想认识提高了,公社党委把知识青年工作纳入了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书记亲自带头,“一班人”都来关心这项工作。党委书记高德清下乡蹲点时,经常到知识青年集体户了解情况;党委成员碰头时,经常汇报知识青年的情况;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时,吸收集体户的青年户长参加。党委书记对全公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识青年,能叫出他们的名字,熟悉他们的思想、特点和长处。党委委员在分片领导工作时,既抓中心工作,又抓知识青年工作。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公社为每个集体户选配了一名思想好、作风正派、生活朴实的老贫农、老党员或老干部担任户长。公社还先后举办了三十一期“老户长”学习班,使下乡知识青年的管理教育工作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委成员人人抓,社队干群层层抓”的局面。充分发挥知识青年的积极作用
几年来,二十家子公社党委注意调动知识青年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其具体作法是:
一、要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许多干部和贫下中农说得好:“没有感情抓不了,感情不深抓不好。”西地大队四队队长、知识青年集体户户长刘生,细心照料知识青年的生活,手把手地教青年劳动,从政治上帮助他们进步,经常给青年讲家史、村史,支持他们大胆去闯、去干。有一次,知识青年王洪臣把洒在地上的豆种扫起来,准备拿去喂猪。刘生接过簸箕,把豆种一粒一粒地挑出来,教育王洪臣要节约粮食。后来王洪臣当了保管员,从来没有损坏过粮食。冬闲时,青年们组织宣传队到外村演出,刘生常常等到深夜,给青年们烧好炕。在刘生的精心教育下,全户十三名青年都进步很快,四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五名加入了共青团,三名参加了领导班子。刘生经常说:“知识青年是听毛主席的话到农村来干革命的,我们应该象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他们!”
二、上好阶级斗争这门主课。每一批知识青年来这里插队,公社党委就带他们到过去的地主庄园,请当年给地主扛过活的老贫农讲村史、家史;到烈士墓前请老革命战士讲光荣传统;还组织他们调查所在生产队解放以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情况。结合这些活动,组织青年们学习党的基本路线,使他们逐步认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在阶级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充分发挥知识青年的作用。二十家子公社党委认为,对待知识青年不能象放风筝那样,又想让它飞得高,又怕拽断了线。他们总是把青年放到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让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二十家子大队六队有七十五亩“红沙岗”地,粮食亩产仅一百多斤。这个队的知识青年提出,要改造这块瘠薄地。在这里蹲点的公社党委成员,积极支持这个建议。知识青年一人一副挑,和贫下中农一起,共往地里挑黑土一千四百五十吨,把“红沙岗”地改成了沃土良田,加上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亩产过了“黄河”。全结大队知识青年刘贵喜,下乡一年多,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进步很快,担任了大队革委会副主任。为了让他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党支部派他到阶级斗争比较复杂的三队和五队去蹲点。刘贵喜依靠群众,注意调查研究,很快就揭开了这两个队阶级斗争的盖子,促进了领导班子的团结。这两个队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为知识青年长期扎根农村创造物质条件
二十家子公社党委认为,安排好知识青年的生活,是青年们扎根农村的必要条件。因此,公社党委每年都要对知识青年的生活问题大抓几次,并且是一户一户的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春天一到,就抓下酱、种菜、抹房;秋天一来,就抓扒炕、打柴、储菜。西地二队集体户的知识青年刚来时,用粮无计划,公社党委副书记任贵祥就耐心教育,亲自帮他们制定用粮计划。高台子大队一队的上海知识青年刚到农村时不会种菜,大队党支部就请来两位菜农,教他们作畦种菜。对于体弱的青年,各个生产队分配他们干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放猪、放牛、护青、积肥等。为了照顾女知识青年的生理特点,例假期间不安排她们干重活,有些户还选配了贫下中农女户长。
在解决下乡知识青年生活问题时,二十家子公社注意了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一、生活和生产。生产是生活的基础。公社党委发动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参加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实行科学种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生产队的面貌。经过贫下中农和下乡知识青年共同努力,全公社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一九七二年虽受严重自然灾害,但总产量还比大丰收的一九六五年增加了一倍。随着生产的发展,知识青年个人的收入也不断增加,一九七○年每人平均收入为一百八十六元,一九七一年为二百六十二元,一九七二年为二百五十五元。
二、伸手和动手。教育知识青年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勤俭持家,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生活问题。自一九七○年以来,这个公社下乡知识青年的出勤天数每人每年平均在二百天以上。南山大队二队集体户的知识青年刚到农村时,提出用生活费在城里买煤,老户长李品臣教育他们说:“咱住在半山区,柴草满山,哪能买煤烧呢?”在老户长的带领下,青年们自己动手上山打柴,七天打的柴禾,就够烧半年。公社党委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后来许多集体户都自己动手孵小鸡、下大酱,脱坯、扒炕、维修房舍。现在,全公社二十三个知识青年集体户,基本上都做到粮食有节余,油、肉、蛋自给,蔬菜自给有余。
三、当前和长远。在抓知识青年集体户的基本建设中,既从当前需要出发,又有长远打算。集体户盖房时,社、队干部亲自帮助选择地点,和社员的住宅规划结合起来考虑,使户户有仓库。住房宽敞、明亮、实用,住宿、吃饭、存放物品也都方便。十八个集体户里安有乒乓球台,既是球台,又是饭桌和书桌。每个集体户都养猪、养鸡,都有园田地,有的户还造了林,种了果树,打了水井。
几年来,二十家子公社党委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使广大知识青年感到政治上温暖,劳动上愉快,生活上满意,越来越热爱农村,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出自己的青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