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技术人员——河南永城县在大办农业中自力更生壮大技术力量的一项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29
第3版()
专栏:

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技术人员
——河南永城县在大办农业中自力更生壮大技术力量的一项经验
河南省永城县从一九六九年以来,坚持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技术人员,为大办农业源源提供了技术力量。
永城县是个老灾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发了全县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迫切要求实行科学种田,把农业搞上去,改变灾区面貌,为国家多作贡献。这样,就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农业技术队伍。这支队伍从那儿来呢?永城县从推广本县学大寨先进典型卜子大队的经验中,找到了多快好省地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的办法。
卜子大队是永城县粮棉双高产的农业先进单位。过去,许多兄弟社队纷纷派人前来参观学习。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学习效果并不太好。卜子大队植棉“土专家”孙振清看到这种情况,就向县里建议把各大队作务棉花的同志集中起来,在卜子办个训练班,同卜子大队的干部和群众一道研究棉花生产,同时交流各地先进经验。县里接受了这个建议,一九六九年初在卜子办了一个“五·七”棉校。社队植棉的同志到学校学习,从政治思想上和生产技术上互相学习、交流和传播先进经验,一批土生土长的农业技术人员迅速培训出来。县里看到卜子“五·七”棉校的效果显著,随后在其他先进单位相继开办了“五·七”麦校和农机校。
为了切实办好这三个学校,县里专门抽调干部,同各校所在先进单位的干部、有实践经验的老贫农、技术能手一起管理学校。这三个学校所用的教材,是先进单位的先进经验,老师是先进单位的干部、贫下中农和生产能手,讲台是田野或农机修理间,教具、标本由学员自制。学员中,有农业生产上的老把式,有下乡知识青年和回乡知识青年,有农村基层干部。学员回去后,如果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还可继续到校学习。
三年多来,这三个学校共培训学员四千八百多人次,并通过他们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骨干。现在,永城县队队建立起科学试验小组,组成了全县的科学试验网。
这些从农民中培养出来的农业技术人员,已成为传播先进经验和大搞科学实验的骨干,为发展全县农业生产,改变老灾区的面貌作出了显著贡献。裴桥公社的耕地几乎全是淤洼地,被称为棉花“禁区”。黄楼青年队的知识青年傅凤从卜子“五·七”棉校学习回来,学习卜子大队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植棉技术,和四个女知识青年一起,在茅草荒洼开出七亩地试种棉花,当年就取得平均亩产百斤皮棉的好收成。这个公社立即推广了黄楼青年队的经验,种了五千亩棉花,产量上了《纲要》。一九七二年,全社棉田扩大到八千七百亩,平均亩产皮棉过百斤。过去永城县只有北部四个公社种棉花,由于这批土生土长的农业技术人员广泛传播了卜子大队为革命种棉的思想和先进技术,现在全县十九个公社都发展了棉花生产,种棉面积扩大了两倍多,全县皮棉亩产增加到八十七斤。
永城过去种小麦,种下后很少管理,产量较低。郭庄“五·七”麦校开办后,传播了科学种小麦的经验。从这个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农业技术人员,回队后积极带头大搞打畦、选种、积肥的科学试验,很快形成了科学种麦的群众运动。一九七二年全县小麦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翻了一番,并出现了一批小麦亩产五百斤以上的大队。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