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他们在与时间赛跑——记本钢机电厂七二四机床组三年完成八年工作量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9-18
第3版()
专栏:

  他们在与时间赛跑
——记本钢机电厂七二四机床组三年完成八年工作量的事迹
本溪钢铁公司机电厂七二四机床组的工人们,在他们操纵的大型龙门刨床上,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相当于八年的生产任务。
他们的步子所以能迈得这样大,事情还得从三年前说起。一九七○年初,改造本钢的工作开始后,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厂里担负的备件加工任务,大大超过了现有设备的加工能力。当厂党委把这一情况向全体职工传达后,工作在七二四机床上的薛乃昌、李学林和张道生就凑到一起,围坐在机床旁,议论着:七二四机床能不能提高加工能力?能不能夺取更高的产量?他们设想:如果把这台机床的加工能力提高一倍,让它在每月的六百一十二个工时里干出一千二百二十四个工时的活,不就等于少向国家要一台设备,少增加三个人吗?但是,七二四机床的加工能力能不能提高,一时还没有把握。共产党员薛乃昌组织机床组的同志一起反复学习了毛主席有关人和武器关系方面的教导,一致认识到:产品虽然要设备来加工,能不能充分利用,关键在于操纵设备的人,只要我们在生产中,按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就能提高它的加工能力。他们决心首先挖掘设备的现有潜力,向技术革新要产量。这时上级交给他们一批铸造清砂设备备件的加工任务,要求在一百八十个小时内完成。由于这项工程任务重,时间急,他们决定从这批活件入手,边生产,边革新。
事情想的挺好,没料到,刚刚开始工作就发生了崩刀现象。一连换了好几把刀,都给崩碎了。原来这批活件,由于加工壁比较薄,回火后冷却得快,致使加工件硬度增高。要避免崩刀,只好把工作台运行速度减慢二分之一。但是这一来,工期就要拖长一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三个人瞧着缓缓移动的工作台,心里急得象火一般。老工人张道生说:“我们不要老是盯着这点不利条件着急,还是一起来找一找设备的有利条件吧!”一句话,提醒了薛乃昌和李学林,三个人便坐下来用毛主席关于“一分为二”的教导,认真地分析设备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结果,发现机床负荷和工作台面积还有很多未被充分利用的潜力。为了通过技术革新,把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起来,三个人决定把行李和米袋背到厂里,吃住在厂,昼夜摸索革新途径。三个人连续苦干了好几个昼夜,终于摸索出多卡多压、变单刀作业为多刀作业等革新措施,把原来一次装卡只用一把刀加工一个活,革新为四把刀同时加工六个活,提高工效四倍以上,这批活件只用六十个小时就完成了。
“向时间要产量”,这是七二四机床组的又一个特点。为了向一分一秒要产量,他们自动规定了吃饭、磨刀、交接班不停车的制度。当机床运转的时候,碰上吃饭、磨刀和交接班,停一会儿车,这是常规。但是,七二四机床组的同志却从这个“常规”里发现了不可忽视的潜力。他们算了一笔细账:一台机床每天在三个作业班里,因吃饭、磨刀和交接班停车的时间加在一起至少要三个小时,一年积累起来就是九百一十八个小时,等于三十八天停止生产。他们深深感到这个数字里面蕴藏着潜力。为了把它挖掘出来,他们经常研究活件的加工特点,根据各种活件每次装卡走刀的时间,主动把吃饭的时间串前串后,同时还规定了上一班为下一班磨刀,做好生产准备,来保证磨刀和交接班不停车。三年来,工作在七二四机床上的工人们,就是这样以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抢时间,争速度,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连续三年,他们月月突破工时利用计划,三年完成了八年的生产任务。产品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七,并做到安全生产无事故。人们热烈地赞誉他们是与时间赛跑,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