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党的干部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9-20
第3版()
专栏:

  党的干部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吉林省青沟五·七干校革委会副主任 宋振庭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五·七干校正在蓬勃发展。党的十大发出了“办好五·七干校,支持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的战斗号召。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更加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办好五·七干校的决心。
我过去曾经做过多年的干部教育工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我来到五·七干校,先是当学员,后来又负责办干校。我从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五·七干校好得很!它的出现,使干部教育工作的面貌为之一新,是党的干部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五·七干校好,好在那里?主要好在它的路线对头。它清除了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污泥浊水,落实了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有关干部教育的指示,继承和发扬了党的干部教育工作的光荣传统,是按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干部教育路线教育干部的一种好形式,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型干部学校。
    在干校既读书又实践
  能够更好地学习马列主义
毛主席说:“要教育干部懂得一些马列主义,懂得多一些更好。就是说,要搞马列主义,不搞修正主义。”五·七干校是学习马列主义,批判修正主义的好课堂。五·七干校不是关门读书的旧学校,也不是单纯劳动的农场。它把“学政治”、“批判资产阶级”放在首位,既读书、又劳动,又接近工农群众。这样就为理论联系实际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五·七干校废除了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坚持在实践中读书,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习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有的知识分子干部原来有骄气,眼睛里没有群众,觉得自己了不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不知学了多少遍,并没有真正学懂。到干校以后,从事群众工作,参加阶级斗争,却不会观察阶级斗争新动向;参加生产劳动,也遇到不少困难。他们亲眼看到,贫下中农有丰富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经验。这时候,再学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就容易懂了。
在五·七干校学习,能更好地把学和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用学到的马列主义观点去指导实践,去分析解决两条路线斗争中碰到的问题。有些同志过去对路线斗争不理解,产生“路线斗争不可知”,“上当受骗难免”等错误认识。大家学了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论述,具体地分析了在路线斗争中上当受骗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是极为复杂的,那些搞阴谋诡计的人,又故意制造假象,增加了我们识别的困难;我们的理论水平低,眼力不够,还不适应在复杂条件下去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有时也看出一点问题,但缺乏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不能积极地进行斗争。大家通过学习讨论,认识到,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可知的。在路线斗争中存在着上当受骗的可能性,但上当受骗并不是必然的;一切伪装的政治骗子都将被识破、被揭露出来,这才是必然的。这里决定的因素是要刻苦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掌握马列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积极参加斗争实践,努力改造世界观。分析明白了,他们学习马列主义的自觉性就更高了。
有人说什么“五·七干校不正规,学不到马列主义。”什么叫“正规”?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看法。无产阶级认为,在实践中学习,学的目的在于用,就是要用于解决问题,这就是正规。过去十七年的干部教育工作,由于受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一段时间离开实践去求所谓“正规化”、“系统化”,搞“闭门读书”,从本本到本本,从概念到概念。对此,我是深受其苦,深知其害的。学风不正,就学不懂马列主义。这是我过去接受错误路线的重要原因。离开理论联系实际去谈什么“正规”,不仅不能真正地学到马列主义,而且说穿了,仍是怀恋“闭门读书”那一套,这是十分危险的。
    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锻炼
  有利于不断地改造世界观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不断地改造世界观,才能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五·七干校抓住这个根本问题,在读书、劳动、插队中,都抓紧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这个中心环节,启发学员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
五·七干校办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办在群众斗争的风雨中,对学员的世界观改造很有好处。五·七干校不是“换换环境,歇歇脑筋”的乘凉歇脚的所在,而是在斗争中改造世界观、提高继续革命觉悟的好地方。这里有马列主义的理论武器,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战场,有战天斗地的课堂,有贫下中农做老师。在这里,完全不是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搞的“闭门修养”、“灵魂深处爆发革命”那一套,而是让学员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改天换地变思想。在这种条件下,学员们受到了生动的教育。各项活动都冲刷着资产阶级的腐朽意识,干部思想上的缺点、弱点,容易暴露出来,这有利于促进思想的不断改造,使各种类型的干部都向着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老干部振奋了革命精神,年青干部更加成熟起来,工农干部得到了理论的武装,知识分子干部向工农方面转化。
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抓世界观改造,既解决共性问题,如洗刷唯心精神,树立唯物主义观点,破除唯心史观,树立唯物史观,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树立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等等,也启发每个学员抓住自己世界观里的要害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对干部来说,世界观改造中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清除“官贵民贱”的思想影响,解决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的问题。在五·七干校解决这个问题,有极好的条件。干部一进干校,地位就发生了变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个人都应当从当兵做起……自愿地把自己列入战士的行列中。”无论职位多高,在五·七干校里,都是普通劳动者。县委书记当炊事员,农业厅长当饲养员,市委书记管水田。每个学员都要自觉地从事担水、劈柴、烧炕、扫院子这些日常的劳动。有了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就容易放下官架子,摆正自己同群众的位置,正确对待自己。许多上过干校的干部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党叫干啥就干啥,工作勤勤恳恳,密切联系群众,不搞特殊化,受到群众的好评。
    干校坚持办在农村
  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主席指出:“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干校培养什么样的作风?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是好逸恶劳、养尊处优?这是一个办校方向问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革命者能够改造环境,创造革命条件,但是革命环境也有利于培养革命精神。五·七干校办在农村,给干部接近贫下中农、学习贫下中农创造了条件。五·七干校办在较艰苦的环境里,对干部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和糖衣炮弹的袭击有重大意义。五·七干校把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做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学员们自己开荒种地,自己打柴烧砖,自己盖窑洞草房,自己挑水做饭。这些,对学员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学员们手上有牛屎,脚上有泥土,身上有汗水,增强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培养了艰苦朴素的作风。正如群众赞许的那样,五·七干校许多学员,没有干不了的活,没有吃不了的苦。
有人认为,五·七干校不应办在农村。我们认为,这不简单是个校址问题,而是涉及到干校坚持什么方向的问题。干校办在农村,坚持与工农相结合的方向,更有利于培养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与广大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的好干部。若是把五·七干校办在城市里,远离生产基地,远离贫下中农,也就失去了五·七干校的特点,这对坚持正确的办校方向是不利的。这种回城的想法,掩盖着一种怕艰苦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五·七干校的出现,为我们按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培养教育干部,创造了一种好形式。但是,这种好形式,只是为我们做好干部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我们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这里最有决定意义的工作,是要不断开展两条路线斗争,坚持一条正确的路线。只有把路线搞对,五·七干校才能成为培养干部的好地方。而只有不断地开展斗争,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干部教育路线才能得到贯彻执行。我们必须继续把批林整风放在首位,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在斗争中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干部教育路线,把五·七干校办得更好。
党的十大号召办好五·七干校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我们的责任是极其重大的。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能够担负办五·七干校的任务,感到极为光荣和幸福。党要求干校的工作人员要热爱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带头搞好思想革命化,自觉地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办好干校。我一定要努力按着这个要求去做,在党的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