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驳孔子“首创私学”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9-27
第3版()
专栏:

  驳孔子“首创私学”说
汤啸
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论调,说什么孔子是中国“首创私学”的人,有“划时代的功绩”,值得“大书特书”等等。
孔子是中国唯一首先创办私学的吗?让我们先看看事实吧!
汉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讲瑞》篇中记载:少正卯在鲁国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这里,“并”字是对峙的意思。这说明革新派人士、法家先驱者少正卯当时也在招收学生,提倡革新,同孔子大唱对台戏。所谓“孔子之门,三盈三虚”,生动地反映了孔子的学生从孔子那里纷纷跑掉了,争先恐后去拜少正卯为师。
《吕览·离谓》篇记载:约与孔子同时,郑国有个革新派人士邓析著有《竹刑》,是专门讲法的。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短裤)。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这就是说,邓析在郑国也招徒设学。凡是向他学讼的,也收学费,只不过与孔子招收学生收一束干肉不同,他收的是衣服、短裤罢了。邓析当时在郑国讲授法律,虽然他所教的内容与孔子不同,但实际上这也是私学的一种形式。
《庄子·德充符》篇讲,鲁国有个断足的人,名叫王骀,他也在讲学,“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与夫子中分鲁”。当时社会上有人就直截了当称他为“王先生”。这说明王骀招收学生的规模很大,在鲁国足以同孔子分庭抗礼。虽然历史上不见得真有王骀其人,但庄子这篇文章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即私家讲学的,并不只是孔子一个人。
事实上,《论语》也说过孔子“学无常师”。据《史记》等书记载,孔子就曾经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学官于郯子,问乐于苌弘。
很清楚,与孔子同时办私学的,大有人在。无论是少正卯、邓析还是传说中的王骀等人,都在办私学、招学生,决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有的还是孔子的老师哩!可见,不但孔子当时,甚至在他以前,私学已经存在而且流行了。
孔子处于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由于阶级关系的大变动,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许多原来在“天子”和诸侯宫廷中专门为统治者服务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出宫廷,流散到社会各个角落里。原来只在宫廷中存在的“官学”,就散落到民间,成为“私学”。《论语·微子》记载,原在周王宫中司礼、司乐的一批有文化知识的人,如乐官长挚,到了齐国;乐师干,到了楚国;乐师缭,到了蔡国;乐师缺,到了秦国;打鼓的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之畔;乐官阳和击罄的襄到海边去了。乐师是这样,其他方面的知识分子也是这样。学术下移,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当时,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要夺取政权,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要进行垂死挣扎。这些阶级在斗争中,必须要有自己的知识分子、自己的思想家来大造舆论。于是各种形式的私学、不同的学派,应运而生。孔子所办的儒家私学,不过是其中的一派而已。所谓“孔子是中国首创私学的人”云云,是毫无根据的,是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毛主席深刻地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奴隶社会也是这样,文化的发展,首先应该归功于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私学本来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是那一个人的功劳。就算孔子是第一批创办私学中的一个,但他办的私学,是为反动奴隶主贵族阶级服务的,难道也值得“大书特书”吗?
必须指出,反动统治阶级把孔子奉为第一个创办私学的“先师”,决不是对历史的无知,而是一种阶级偏见。他们尊孔,是为他们的反动政治服务的。我们应当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反对因袭旧说,敢于同传统观念决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