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在革命理论的哺育下成长——记下乡知识青年吴崇德认真看书学习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0-10
第2版()
专栏:

在革命理论的哺育下成长
——记下乡知识青年吴崇德认真看书学习的事迹
吴崇德是广州部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四连的下乡知识青年。几年来,他联系接受再教育的实际,刻苦攻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在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
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吴崇德力求弄通马列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初到连队那阵子,他觉得工人文化程度低,粗里粗气,不主动接受他们的再教育。有一段时间,连里搞“一打三反”运动,要清查一个坏分子的反革命罪行。吴崇德想:工人只会拿胶刀、握锄把,搞阶级斗争还得靠知识青年。他邀集了三、四个青年组成战斗小组,单凭着一股热情去闯。结果弄来弄去,也没有理出个线索来。后来,党支部决定让老工人也参加这个工作。工人们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很快就查清了这个坏分子的全部罪行。从这件事中,小吴发现自己最大的弱点,是还没有正确认识工农,没有真正理解知识青年为什么要实行与工农相结合的道理。
吴崇德是个肯动脑子的人。他想起下乡前,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自己的亲切嘱咐:“小吴,下乡是进入新的学校啦!不懂的事要虚心向工人、农民学习,向毛主席著作请教。”眼下,自己对工农的认识这样肤浅,没有与他们结合在一块,多么需要向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请教啊!每天割胶回来,他都翻开马列的书或毛主席的书读一读,想一想;夜深了,他还不肯睡觉,伏在煤油灯下,边读书边做笔记。
那些日子,吴崇德围绕对工农的看法问题,学习了马、列和毛主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把《共产党宣言》和《青年运动的方向》结合起来学习,把马、列关于无产阶级产生、成长及其伟大作用的论述和毛主席关于工农是革命主力军的论述联系起来思考,初步懂得了奴隶们创造历史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那么,伟大导师是怎样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的呢?吴崇德又阅读了革命导师们的传记和回忆录。他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国际上的工人革命运动,都给予高度评价,热情赞扬;列宁在侨居国外和流放、养病的日子里,总是设法同工农谈话、通信、交朋友;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里,多次深入工厂、农村,搞社会调查。
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分子又是怎样对待工农的呢?吴崇德学习了一些马列的书和历史资料,他从列宁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中看到,十九世纪末,俄国的民粹派口头上也叫喊知识青年穿起农民服装到农村去,实际上却把工农看作“群氓”,把自己封为“英雄”,完全脱离工农,实行个人恐怖的策略,变成了人民之敌。在中国革命中,托陈取消派和王明、刘少奇、林彪之流也总是敌视工农,破坏工农革命运动,成了叛徒、卖国贼。
联系在对待工农问题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事实,吴崇德逐渐认识到:知识青年虽然到工农中间来了,但是如何看待工农,仍然存在着两种思想的斗争。是尊重、学习他们,还是鄙视、脱离他们,这是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青年读书经验交流会上,吴崇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检查自己对工农的错误看法,惭愧地说:“工农有智慧,有经验,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却小看他们,险些滑到了唯心史观的泥坑里去!”大伙听了他的体会,受到一次教育。从此,吴崇德坚信工人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逐渐提高了。他在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中,都注意向工人学习。他负责连队的墙报工作,就聘请老工人当“编辑顾问”。一次,党支部布置他们出一期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的专刊,他请老工人给他们讲述了连队十多年来阶级斗争的情况,然后用大量事实写出了批判文章,受到工人的好评。
吴崇德常说:“对于马列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要从理论上力求弄懂弄通,而且要联系实践反复琢磨,这样才记得牢。”他为了弄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真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毛主席的《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为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通毛主席关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教导,他联想起自己前不久三次“练刀”的事来:
有一段时间,吴崇德割胶伤树比较多,胶水产量也下降了。老班长揭育茂说:“崇德,你在实践中还要练一练才行啊!”并带他去练习割胶。第一次练刀,他走访了老工人割的树位,看到老工人李卫帮伤盲了一只眼,还精心工作,夺得了高产,很受感动。对比起来,他发现自己伤树多、产量少,主要是没有树立起为革命割胶的思想。后来,他注意学习工人的好思想,精心割胶,割面光滑,伤树现象大大减少,全连在他的树位上开了现场会。不久,班长揭育茂又向他指出,割面虽然平,但切断乳管的技术还未过关,因而不能多流胶水,要他再次练刀。第二次练刀,他虚心请老工人传授用刀的方法,逐渐学会了下刀“斜插”和“挑刀”等技术。后来,他在实践中又发现自己磨的刀形不合格,影响胶水产量。于是,他第三次到工人中去,终于学会了新的磨刀法。他三次“练刀”,既炼了思想又提高了技术,后来被评为“优秀胶工”,担任了连队的割胶总辅导员。
通过看书学习和总结自己三次“练刀”的实践,吴崇德心里豁然开朗起来:参加革命实践,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是多么重要啊!他想: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山”和“乡”就是客观世界。知识青年只有积极地自觉地投入改造“山”和“乡”的革命实践中去,才能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决不能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对立起来,或者把它们割裂开来。他在青年读书小组里讲了这些学习体会,对于鼓励连队的青年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去,起了很好的作用。
前进中新的斗争常常给吴崇德提出读书的新课题。前些日子,有人说什么:“在苦日子里滚了三、四年,可以回城过舒服生活了。”吴崇德听后心里也曾想:自己在工农中磨练了好几年,讲马列,比有的工人学得多;论劳动,手茧不比有的工人少;谈技术,是全连总辅导员。接受再教育,该“毕业”了。副连长、老工人李卫帮摸透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崇德,我看你的眼睛还不亮,看不准方向;翅膀还不硬,经不起风浪呀!”话不多,分量重。吴崇德感到,自己的政治觉悟比起工人来还低得多。
为什么青年们每走一步,都要经过斗争呢?他重温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认识到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必然要反映到青年中来。煽动知识青年离开农村回城,就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反映。可是,自己为什么会受影响呢?他又学习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两个“决裂”的论述,进一步认识到:今天,传统的私有制虽然消灭了,但传统的私有观念还存在。这种私有观念在知识青年身上的表现,就是追求名利、贪图安逸等。刘少奇、林彪之流散布的“读书做官”、“下乡镀金”、“变相劳改”等谬论,正是迎合这些私有观念,妄想把知识青年引向歧途。只有认真看书学习,识破刘少奇、林彪之流的阴谋诡计,不断改造世界观,才能坚定地在农村扎根。他把这些体会在全连大会上讲了,同志们很受启发。老工人高兴地说:“青年人多读一点书,多明一层理,说话有理有据,路子走得扎实,我们就放心啦!”
吴崇德就是这样从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中汲取营养,不断用革命理论哺育自己,前进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