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下乡知识青年大有作为(三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0-10
第2版()
专栏:

下乡知识青年大有作为(三例)
山区农场的创业人
吴金容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是学校团总支副书记。一九六四年,他高中毕业以后,同几十名同学一起,从厦门市来到明溪县沙溪公社棉布这个地方,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创办了全县第一个青年农场。一九七○年以来,这个农场粮食亩产连续三年跨《纲要》,一九七一年,平均亩产达一千零二十斤,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吴金容入了党。现在,他担任了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委员和地委候补委员。
棉布农场座落在树遮竹障,茅草过人的山坳之中。面对这样的穷山沟,吴金容带领其他青年,不怕苦,不怕累,头一个冬季,就开出新地二十五亩,把四十亩旱地改成了水田。
明溪山区天气较冷,历来只种早季稻,亩产仅二百多斤。一九六五年春,他们组织了科研小组,试种双季稻,第一季亩产五百斤,第二季亩产三百多斤,全年亩产达八百多斤,成为明溪县粮食亩产第一个跨《纲要》的单位。
一九六六年,水稻因严重穗茎稻瘟病而歉收。但是他们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自救。这时,混进农场的一小撮反革命分子,唆使一些青年倒流城市,妄图把资金、财产分光吃尽,搞垮农场。吴金容在阶级敌人殴打和持刀胁逼下,无所畏惧,团结群众,坚持斗争,把阶级敌人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取得了革命和生产的胜利。
一九六九年,吴金容带领青年们又筑起了一条拦水大坝,修通了二十多华里长的盘山水圳,引来溪水,使“望天田”变成了水浇地。他们还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大种绿肥,改良土壤,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土法生产杀螟杆菌的能手
一九六四年八月,周熹敏高中毕业以后,从广西南宁市来到邕宁县西龙大队第十一生产队插队落户。这个生产队种植的水稻经常发生虫害,严重地影响了粮食增产。一九七一年,生产队决定自己试制细菌农药杀螟杆菌,小周参加的农业科研小组承担了这个任务。
开始,他们按照书本上讲的办法,为解决杂菌感染问题,三级培养基每一级蒸煮三次,一批成品前后蒸煮九次,历时九天,烧柴多,时间长,成本高。经过反复试验,周熹敏采用了比外地加大三至五倍菌种量的办法,使整个消毒过程缩短为三次,只需三天时间,节约了大量柴禾,省去了发酵室的消毒,在简陋的泥墙屋里,试制成功了合格的杀螟杆菌。
制造杀螟杆菌的一级培养基需要蛋白胨牛肉膏。这种作料成本高,购买困难。在贫下中农的启发下,周熹敏用农村容易找到的小鱼、鸡蛋、肉类来代替。试验结果,培养出来的菌种,菌苔厚,生长快,成本低,适合在农村推广。
在寒冷的季节制造杀螟杆菌需要恒温箱,小周他们用“稻草缸”来代替,保证一年四季正常生产。
一九七一年下半年,他们生产杀螟杆菌三百多斤,平均每亩成本只有五分钱,比前一年减少四角六分。由于有效地防治了虫害,晚稻每亩增产八十一斤,实现了全年亩产跨《纲要》。一九七二年,早稻亩产又增产九十二斤。现在,南宁全区有一万九千多个生产队,推广了周熹敏用土法生产杀螟杆菌的办法。养猪场里作贡献
在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九连,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小伙子在给猪起圈、挑料、喂食。他就是养猪班班长、天津知识青年张联昌。
小张来边疆后,扎根思想树得牢固,工作勤勤恳恳,逐渐爱上了养猪这一行。养猪班饲养的七、八十头老母猪,什么“大耳朵”、“花燕脖”、“黑眼圈”,他都能一一叫出名来。去年,在春产集中期,小张和王排长两天两夜没有离开猪舍。在他们的精心护理下,仔猪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三。他们还积极推广发酵饲料,几年来节约精饲料六万多斤。
张联昌不仅工作出色,学习也很刻苦。他先后读了《养猪学》、《幼畜疾病防治》、《仔猪传染病》等书籍,经常请教兽医,钻研技术,逐步掌握了仔猪白痢、流感、肺炎等病的治疗和预防。三年多来,他们为连队繁殖仔猪二千三百多头,盈利几千元。最近,小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所在的班被部队党委命名为“先进养猪班”,他决心扎根边疆干一辈子革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