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继承革命传统 发扬“穷棒子”精神——记西铺大队年轻人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0-18
第3版()
专栏:

继承革命传统 发扬“穷棒子”精神
——记西铺大队年轻人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迹
今年,河北省遵化县建明公社西铺大队又是一个丰收年景。繁忙的秋收开始以后,二十九岁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顺,一面组织干部和社员学习党的十大文件,深入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一面带领大家起早贪黑地收割庄稼,播种小麦。全大队秋收秋种搞得又快又好。老贫农们看到王顺这些青年干部,工作得井井有条;看到男女青年社员们,生气勃勃的干劲,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们逢人便说:我们队里的年轻人,继承和发扬“穷棒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真叫人高兴,真让人放心!
西铺大队的前身是王国藩合作社。一九五五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书记动手,全党办社》一文的光辉批示中,高度赞扬了王国藩合作社的“穷棒子”精神,指出:“遵化县的合作化运动中,有一个王国藩合作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
十几年来,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国藩,同当时一起办社的老干部们,遵照毛主席的光辉批示,带领贫下中农继续发扬“穷棒子”精神,以阶级斗争为纲,同天斗,同地斗,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又用这种“穷棒子”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继承着前人开创的事业,去争取更大的胜利。一九七○年,王国藩担任了河北省遵化县的县委书记。虽然他仍兼任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但由于工作很多,回队的时间较少,大队的全面工作便由年轻的支部副书记王顺肩负着。在王国藩的建议下,几年来党支部还选拔三十多名优秀青年,参加了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班子。他们有的担任着副大队长,有的担任着党支部委员,有的担任着妇女主任,还有的担任着生产队的正、副队长。
怎样使这批年轻人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健康地成长?大队党支部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老党员、老贫农们也经常议论着这件大事。他们说:咱不能只把西铺的集体财富留给后代,更重要的是把“穷棒子”精神传给他们,让他们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去建设社会主义。有几次,王国藩领着队里的青年干部和青年社员,走进村史馆,对他们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里,陈列着当年二十三户贫农使用那唯一的畜力“三条驴腿”时用过的破套,陈列着人们结扎帮套用过的麻绳,还有当时打柴用过的自制镰刀,第一任会计用过的缺梁算盘,等等。王国藩指着这些物件,对青年们说:“现在咱队里的拖拉机,跟当年的‘三条驴腿’咋比?这满缸满囤的粮食,用过去的讨饭罐咋量?虽说先前的‘三条驴腿’人拉犁,如今变成了‘骡马成群拖拉机’,集体的家底厚了,人们的生活好了,可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咱不能丢,毛主席提倡的‘穷棒子’精神还要发扬光大!”老支书的话,说得年轻人心里热乎乎的。他们激动地说:老支书,您放心。当年,你们穷不惰志;现在,我们要富不变色;“穷棒子”的后代,一定听毛主席的话,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穷棒子”精神!
在老一代的引导、教育下,西铺大队的年轻人说到做到。“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穷棒子’精神”,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实际行动。一九六九年冬天,党支部决定根治岭子山,改造小块地,建设大寨田。在这场改天换地的斗争中,“穷棒子”的后代,带头运土,凿石,垒坝,填方。他们的胳膊肿了,眼熬红了,不叫苦,不怕累,一直冲在前,干在前。当时只有二十五岁的王顺,腿上生个疱。他一声不哼,吃在工地,睡在工地,重筐上,重筐下,直到脓血流到鞋袜上,仍然坚持不下火线。别人劝他休息,他却说:“‘穷棒子社’的老一辈,顶风冒雪,勒紧裤带上山打柴,我们年轻人,不在苦中炼,必在福中变,发扬‘穷棒子’精神学大寨,就得不怕流血流汗!”岭子山下的乱石岗上,有三亩多地,“瓢一块,碗一片”,夹着沙石的表土只有三四寸深,治理起来很困难。当时,有人说:“咱把四周的地整治好了,剩下这巴掌大的一块地,何必费工费力去治它,扔掉算啦!”青年范珠林听到这个议论,就对人们说:“这些小块地,是老一辈发扬‘穷棒子’精神开出来的。扔掉了这小块地,就是扔掉了‘穷棒子’精神!”于是,他们冒着刺骨的寒风,拣走石渣,打碎土块,填平壕沟,把小块地改造成了平展展的良田。冬天过去,春天来了。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全队男女社员继续战斗,拉下山上的土,采下山上的石,垒坝建闸,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在岭子山下建成高产稳产田二百三十亩,当年就夺得亩产八百多斤的大丰收。
西铺大队的青年干部,在同老干部一起工作中,时时注意取他们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他们说:老干部的长处,咱要接过来。
王国藩每次从外地回到队里,总是先到贫下中农家里问寒问暖,帮助社员解决困难,征求改进工作的意见。他对干部们常说:“当干部的,要时刻关心群众,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这看起来是些小事,但却体现着党对群众的关怀。”王国藩的言行,对青年干部的启发很大,教育很深。有一次,社员刘占申在大岭沟打坝垫地,不小心从石坝上摔下来,受了伤。王顺听到后,立刻到刘占申家里询问伤情,帮助医治。刘占申很受感动,伤未痊愈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王顺学着王国藩和其他老干部的作风,经常登门串户,把党的温暖送到社员的心中。老贫农杜忠的老伴因病动了手术,王顺又送水,又端饭,在床前整整守了一夜;老贫农刘巨得了一种疑难病,王顺不声不响跑到二百多里外的医院,打听医治的方法。
在西铺大队,流传着子向父学打石的故事。六十多岁的老共产党员温化芝,多年来领导着打石场的工作,为建设新西铺做出了很大贡献。党支部考虑到他的年纪很大了,决定派他的儿子、二十二岁的民兵连副连长温兆云,接替父亲的工作。来到打石场后,温兆云看到坚硬的石头,都得一锤一锤地砸开,有些畏难情绪。父亲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就把他叫到山坡上,语重心长地说:“兆云,你别一见大石头就眼晕了。如今,我六十多岁了,打石头还拣最大的铁锤抡呢!要继承‘穷棒子’精神,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温化芝离开打石场时,把自己用过的二十三斤的铁锤,亲手交给温兆云,并说:“你就拿这把锤干吧!这不只是一把铁锤,这里有‘穷棒子’精神啊!”温兆云接过铁锤,激动地说:“我一定象老一辈一样,继承‘穷棒子’精神!”从此,他带领打石场的社员,登山采石,抡锤苦干,一直干了三年。今天,温兆云成了全队有名的打石能手。他们采出的三万多方石块,供队里垒坝建闸,支援了大寨田的建设。
毛主席对王国藩合作社的光辉批示,一直激励着西铺的青年们奋发图强的斗志。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着个人的理想和前途,议论着建设新西铺的规划。他们说:我们“穷棒子”后代的理想,就是按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勤俭办社的传统,我们不能丢,“穷棒子”精神一定要代代传。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西铺这个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青年们经常请老党员、老干部、老贫农忆苦思甜,讲阶级斗争史;走进“穷棒子”村史馆,学习王国藩当年勤俭办社的精神。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懂得了过去贫下中农的苦,根在何处;今天劳动人民的甜,源在那里。从而更加勤奋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自觉地投入三大革命运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青年们热烈地议论着:山还应该如何治,地还应该怎样整?那里建立扬水站,那里还得打机井?他们扳着手指一宗宗地筹划:老一辈把全大队的山坡地改成了梯田,咱要把这些梯田建成高标准的大寨田;全大队还有一条大沟、七条小沟未治理,咱要在这些沟里打坝垫地,造出良田;老一辈还没有绿化完的荒山,咱们要全部种上林木,让西铺的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壮大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巩固社会主义阵地。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