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0-19
第3版()
专栏:

“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孙士杰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和政策的客观依据。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必须善于正确观察形势,才能在政治上保持清醒,自觉执行正确路线,向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朝气蓬勃,战斗不息。
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鲁迅,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毕生奋战,越到晚年越是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信念。他后期学会了辩证法,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把握形势的本质和主流,认清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鲁迅观察形势的科学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值得为我们所借鉴。
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形势,不但要从阶级斗争这个基本事实出发,分析社会上敌对阶级力量在斗争中消长变化的情况,而且还要明确地认识到,哪个阶级在本质上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伟大的鲁迅,掌握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真理,洞悉形势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在黑暗的旧中国,纵有“风沙扑面,虎狼成群”,但他总是执着地相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历史的巨轮,是决不因帮闲们的不满而停运的”。
一九三三年八月,中国历史上正在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殊死搏斗:日本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右派相勾结,妄图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被粉碎后,正在准备第五次反扑;白色恐怖遍及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党内,正是王明篡夺了中央的领导权,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最猖獗的时期。当时,鲁迅所在的上海,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表现得异常复杂,异常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某些神经衰弱的“文雅书生”,“痛心”于文坛的“混乱”,悲观丧气,惶惶然流露出绝望情绪。共产主义者鲁迅,恰好同这些“文雅书生”一反其调,他在《中国文坛的悲观》中斩钉截铁地预言:“历史决不后退,文坛是无须悲观的。”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证明了鲁迅的科学预见。就在《中国文坛的悲观》一文发表之后,伟大领袖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粉碎了蒋匪帮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清算了王明的机会主义路线,从艰难险阻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为夺取革命的重大胜利准备了新的条件。经过长征,从党内到党外,正确与错误的界限,革命与反革命的营垒,也如鲁迅所说,在斗争中“反而越加清楚,越加分明起来了”。实践反复证明,在革命发展顺利的时候,对形势取乐观态度较为容易;在革命曲折前进的时候,对形势作出正确的估量,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正是在道路曲折的情况下,更能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革命的坚定性。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由于掌握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真理,就能透过层层阴霾浓雾,看到山花烂漫的光明前景。鲁迅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的革命胜利和挫折,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晚年,他是那样的清醒和坚定,“确切的相信无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相信人类历史必然通向共产主义的光辉明天。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为了“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就要进行坚韧不拔的革命斗争。鲁迅说:“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来的。”这就告诉我们,通过曲折的道路,走向光明的未来,必须以斗争来“战取”。回避矛盾,取消斗争,坐着“大叫未来的光明”,这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空谈,是“谈不出什么来的”。黑暗向光明转化,一定要经过斗争,这是因为,反动阶级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总是要同革命势力进行反复的较量。无产阶级革命要彻底消灭剥削制度,更会遇到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拚死抵抗。从有阶级以来,正是这种阶级之间的对立斗争,推动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更替,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地发展。对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这个规律,鲁迅有很深刻的理解。他在杂文《听说梦》中意味深长地说:梦想将来“大同世界”的好社会是可以的,但必须同时梦见建设这样社会以前的阶级斗争、白色恐怖、轰炸、虐杀、鼻子里灌辣椒水、电刑,等等;倘不梦见后者,无论好社会怎样光明,“终究是一个梦”而已。他决不陷入空想的乌托邦,而是“致力于达到这一种将来的现在”,投身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漩涡之中,坚持“韧”的战斗,勇敢地搏击黑暗,迎接光明的未来。鲁迅十分鄙薄所谓“纸张上的革命家”,严肃批判了他们在斗争激化时“东倒西歪”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鲁迅用辩证法观察形势的时候,多次谈到革命队伍内部的分化,认为这是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的发展,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在内部斗争中实现的”。在阶级斗争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当革命高扬、激流汹涌的时刻,总不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某些不坚定的分子,带着朦胧的罗漫蒂克幻想或投机心理,卷入革命的行列,平时“故作激烈”“说英雄话”,待到斗争尖锐,压迫一来,就退伍、落荒、颓唐以至于叛变,此种现象是社会阶级斗争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反映,没有什么奇怪。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这种分化非但“无碍于”革命主流的磅礴进军,而且正是革命深入、形势发展的表现。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党内经过多次重大的路线斗争,出现了陈独秀、王明、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然而,当淘汰了这些渣滓之后,我们的党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革命的形势就愈加巩固和发展了。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我们要学习鲁迅,象他那样“在大处着眼”,通观革命斗争的历程,永远充满必胜的信心,做“战取光明”的勇者和斗士。
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阶级,唯物辩证法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哲学。后期的鲁迅,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目的只是一个:向前”,并且越战越强,晚年时更表现了年青的力量。这个力量,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这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黑暗只能附丽于渐就灭亡的事物”。鲁迅这个观点,概括了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观察社会、观察形势的经验。随着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登上历史舞台,鲁迅逐步认识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作用,从而树立了“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科学信念。他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运动中,找到了根本改变中国社会的阶级力量,找到了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找到了毛主席所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他坚信,有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作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有觉醒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存在,革命就有了希望,中国“总要光明起来”。正因为这样,鲁迅充满了无产阶级所特有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另一面,鲁迅也清楚地看到,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形形色色的帮闲文人以及钻入革命营垒的“蛀虫”们,统统都是为剥削阶级奔走狂吠的“黑暗的动物”,尽管表面上猖獗一时,其实是“坐在没落的营盘里”,正在走着“最末的道路”。随着剥削制度的土崩瓦解,“黑暗也就一同灭亡了”。鲁迅对革命形势所作的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是多么深刻而准确啊!刘少奇和林彪一类骗子耍尽了阴谋诡计,妄图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拉历史开倒车,不也曾猖狂地蠢动一时么?但是,正如鲁迅所指出的,他们是“黑暗的附着物”,是腐朽的政治势力,这就决定了这群丑类必然灭亡的可耻结局。
鲁迅的革命实践也深刻地启示我们: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长期征战中,要坚定地附丽于光明一面,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紧紧地和革命的主力军同一步伐。否则,就会成为离群索居的“梁上君子”,甚至掉队落伍,迷失前进的方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