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苦战三年,山变地变人也变 罕达汽公社前进生产队知识青年与贫下中农一起改变落后面貌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0-21
第3版()
专栏:

苦战三年,山变地变人也变
罕达汽公社前进生产队知识青年与贫下中农一起改变落后面貌的事迹
罕达汽公社前进生产队,位于黑龙江省爱辉县境内小兴安岭深处。过去由于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生产搞不上去。六户人家,三十几口人,种地二十二垧半,过着生产靠支援,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的日子。
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年,先后有三十名上海知识青年怀着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这里插队落户。几年来,他们与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使穷山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去年在大灾之年夺得了粮食丰收,向国家交售了九万斤余粮。
知识青年来到山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穷山沟能不能变?有人说能变,也有人说:“穷山沟劳力少,老牛破车疙瘩套,面貌改不了。”有的青年觉得这地方没奔头,想迁队。在两种思想激烈斗争的时刻,党支部带领青年们学习毛主席“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教导,贫下中农向青年讲村史,希望青年留下来,与广大社员一起改变这里贫穷落后面貌。远在上海的家长寄来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鼓励子女要做新型农民,要为改变山区面貌,创社会主义大业,贡献力量。这一切,强烈地激发了知识青年们的革命斗志。大家发出了钢铁般的誓言:“立足穷山沟,胸怀五大洲,扎根山区闹革命,誓叫穷沟变富沟。”
为发展农业积累资金。在团支部书记、上海青年陶观楚带领下,十二名青年来到了风雪弥漫的深山,山沟里搭起了帐篷,雪地上垒起了炉灶,他们吃在山上,住在山上,渴了抓把雪,饿了啃口冻干粮,冒着零下四十几度的严寒,奋战一冬,打了二百五十多个柈子。筹集资金三千多元,买了一台柴油机,一台碾米磨面机和一些小型农具。
向荒山要田。知识青年杨小明、童勤健,在生产队长李瑞山的带领下,顶严寒,冒风雪,为扩大耕地面积跑遍了村前村后的每个山头,查看了方圆二十几里的每块土地。杨小明不顾凛冽的寒风和刺骨的冰水,用手挖开几尺深的雪层了解土质情况。贫下中农赞扬说:这些青年人真是好样的,有了他们,我们山村更有了希望。三九严寒,广大青年和社员一起,顶风冒雪伐木清场。两个冬春,他们挖掉了近四百万棵树根,清理了大片荒场。女青年也和男社员一样抡大斧伐木,一天抡上上万下,手臂累得又酸又疼,树枝抽在脸上火辣辣的疼,但他们看到一片片被平整出来的土地,就象看到了一片片丰收的麦浪,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努力改变那老牛弯弯犁的原始耕作方式。一九七○年春,国家拨来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知识青年史乐民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满腔热忱,废寝忘食地钻研使用拖拉机的技术。白天炎热的阳光照在拖拉机上,又闷又热,滴汗如雨;夜晚寒冷透骨,蚊蠓叮咬,他从不叫苦,始终坚持在战斗岗位上,先后开垦了一千一百多亩土地,并适时播上了好种籽。大田播种时,没有七铧犁起垄,大豆播不了,小史就和同志们一起改制播种机,经过几天努力,终于改制成功,保证了大豆适时播种。
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灾害斗。一九七二年,前进生产队遇到了春旱、秋涝、低温。春天干旱缺雨,青年们与社员一起起早贪黑,往返几里路,从村里挑水浇田;秋天阴雨连绵,小麦成熟期集中,青年们与社员一起带干粮,挎芟刀,吃在田间,战斗在田间。手刮破了,粘上胶布照样捆;胳膊累红肿了,咬咬牙继续干,使六十五垧小麦颗粒归仓。大田成熟季节,出现了早霜,知识青年、大队党支部书记陶观楚带领青年日夜守卫在田间,拢火取暖,保护庄稼。
三十名上海知识青年来到山区,与贫下中农一起,三年开荒一千二百亩,扩大耕地面积四倍。粮食总产,一九六九年是三万二千斤;一九七二年是十万零二千斤,增长了两倍多。生产队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山村发了电,碾米磨面实现机械化,除国家拨给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外,还购置了脱谷机、清粮机、播种机、电动机、柴油机、磨面机等大、中、小型农具。人们高兴地说:“现在是点灯不用油,种地不用牛,碾米磨面不用愁,山区有奔头。”山村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过去小山沟的孩子读书,要跑到十几里外的屯子去。现在山村办起了小学校,知识青年担任教师,适龄儿童都入了学。过去有个头疼脑热得请巫医大神,现在有了深受贫下中农喜爱的赤脚医生。
三年多来,知识青年在党的领导和贫下中农再教育下,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政治上成长很快。三十名青年中有两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六名加入了共青团,四名被选进生产队领导班子,还有十四人担当了拖拉机手、民办教师、会计、赤脚医生、饲养员、技术员和木工,他们已成为前进生产队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他们正在革命大道上高歌猛进。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