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他们认识了自己的力量——如东县黄油枪厂批判林彪的唯心史观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0-27
第2版()
专栏:

他们认识了自己的力量
——如东县黄油枪厂批判林彪的唯心史观纪实
江苏省如东县黄油枪厂,是一个生产汽车配件的小厂。全厂工人在批林整风运动中,认真看书学习,深入批判叛徒林彪宣扬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充分认识了自己的力量,用双手改变着工厂的生产面貌。

今年初,有人从上海带回一只黄油枪的泵体,这里的工人管它叫缸盖。拿到厂里后,铸工组工人对它发生了浓厚兴趣。手心里掂掂,手指头弹弹,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围着这个缸盖,人们议论着:
“这玩艺儿多灵光,又精致,又轻巧。”
“要是我们能造出这个来,就棒啦!”
“我们的条件比人家差得远哪!”
站在一旁的木模工任红先,仔细瞅瞅缸盖,左一摸,右一摸,心里琢磨着:它的翻砂技术高,用的是自动化成型机。他凭着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劲头十足地说:
“咳!我们也搞它一家伙!”有的人摇头,怀疑,说:能行吗?
这当儿,厂里正开展着对林彪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在批判会上,老工人谈到这个厂制造一些产品,是工人怎样通过生产实践,从不会到会,从会到逐步精通,谱写了一部生动的工厂发展史的事实。这有力地驳斥了林彪鼓吹的“英雄创造历史”的谬论,使大家认识到,历史不是靠一两个“天才”、“英雄”创造的,而是人民群众创造着历史。
这时,先前怕这怕那的同志,打消了顾虑;起初不敢创新的,也壮了胆。任红先和几个工人动起手来,开始试制漏模造型机。他们辛辛苦苦地干了一星期,翻出来的缸盖象个秤砣,难看得很。这时风凉话出来了。但工人们没有灰心,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这样,他们勇于实践,不断摸索,经过四次大的改制,三十多回试验,终于成功地制造了一台半自动化漏模造型机。翻出来的缸盖,符合标准,实现了优质、高产、低消耗。
这件事再一次证明,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叛徒林彪所鼓吹的唯心史观是荒谬的。可是,为什么林彪要宣扬“英雄创造历史”呢?这个厂的工人从革命大批判中认清了林彪的罪恶目的,就是妄图用这种谬论愚弄人民,束缚群众手脚,为他们改变党的基本路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服务。

工人们从亲身感受到的大量事实认识到,人类的历史是奴隶们创造的。但奴隶们为什么能够创造历史?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黄油枪厂工人也是在批林整风中逐步加深的。
黄油枪上的后盖滚花,本来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工序。但由于这个厂设备简陋,技术条件差,搞起来也不容易。八、九年来,工人一直在一台通用机床上操作,总感到不大对劲。老工人冯冬生几次想提意见,但都是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他想:我是个大老粗,说不上个门道,跟着干干算了。
批林整风运动的深入发展,打开了群众智慧的宝库。一次,班组批判会正在热烈地进行。工人们一个接一个发言,把仇恨的子弹射向林彪反党集团。冯冬生再也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从人群里站出来,说:林彪一类骗子把自己打扮成“天才”、
“英雄”,似乎是他们在主宰历史,掌握人类命运,而把我们劳动群众诬蔑为“群氓”、“阿斗”,只能任他们摆布,这是痴心妄想,绝对办不到!批判会一结束,他就把制造专用设备的想法,告诉给同车间的小唐、老田、小管等人。几个人一合计,都说“行”。于是,他们又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他们决心要用自己的实践,粉碎林彪的无耻谰言。
小管卷起两只袖管,恨不得一下子就赶到仓库,把材料拿来动手干活。他说:“不靠天才靠实践,不靠神仙靠路线。劳动者在实践中创造着世界,创造着历史,我们去干吧!”
说干就干。四个人从报废设备中找出材料,锉锉磨磨,刨刨削削,花了三天工夫,制造了一台后盖滚花的专用设备,把原来的一堆废铁做成精巧的小机床,解决了生产中的大问题。
在实践中,他们还学习了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进一步懂得:奴隶们所以能够创造历史,因为他们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处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

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工人们究竟怎样去创造历史?黄油枪厂工人有两点体会:一是靠集体智慧,走群众路线;二是靠不断实践,艰苦创业。
一只小小的汽门,要经过三十二道工序。它的精密度高,技术要求严格。生产中曾遇到一道又一道难题:车床上过了关,磨床上过不了;几何尺寸达到了,光洁度还够不上标准。但是,汽门组的工人们没有被难倒。大家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一道道难题。他们说:“困难纵有九十九,有了集体的智慧不用愁。”
这话一点儿不假。就以汽门小斜面与杆部外圆之间的圆曲面来说,规定尺寸是十五毫米,不能长也不能短。如果在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厂里,只要在电燉机上燉一下,问题就解决了。但这里没有这种设备,要干好这项工艺,是比较困难的。
组长刘正海曾有过教训:以前凭一个人苦思冥想,想不出好点子。批判林彪的唯心史观后,树立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懂得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才是无穷的。从此,他注意集思广益,发动大家献计献策。洪宝生等老师傅多次提出了改进办法,使质量不断提高。后来,他们按照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抓住主要矛盾,利用固定小斜面控制圆曲面与杆部外圆的距离,闯过了困难关,质量达到了要求。工人们捧着一盒盒出厂的汽门说:林彪诬蔑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请看看我们的“争气”门,这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汽门组上去了,将了同一条流水线上的锻工组一“军”。这个组的任务是提供坯料。眼看着汽门组将要停工待料,工人们非常着急,决心从技术革新上找门路。他们想:反复实践,增长才干,艰苦奋斗,努力作战,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
这些识字不多的工人,真的“闯”起来了。为了解决毛坯问题,七个人反复商量,一致决定改炉灶。原来平炉是宝塔形的,坯料受热不匀,有断头、粘连等毛病。缪四德根据家庭烧煤炉子的体验,提出在耐火砖上凿洞的主张。许长荣补充说:改为反射炉,一个炉膛两面烧,火头来得匀。耐火砖凿洞,可不简单。钻寸把深,锋钢钻头就要在砂轮上磨四、五次。郭应昌、姚凤邦建议歇人不歇砖,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赶在第二天炉子着火前砌好。七个人轮流钻,通宵达旦,完成了任务。这个组的炉子在半年多时间内改了六次。每改一次,技术上就有一些进步,质量就有所提高。日产量从三百、五百到八百,还节约了煤、钢材和人力。汽门组的同志称赞说:“毛坯不毛,节煤省料,数量增加,质量提高。”
锻工组六改炉灶的事实,极大地鼓舞着全厂工人的革命斗志,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进一步振奋起革命精神,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争取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