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记兰州长津电机厂后勤组长李宝光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0-29
第2版()
专栏:

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记兰州长津电机厂后勤组长李宝光的事迹
共产党员李宝光,是甘肃省兰州长津电机厂后勤组组长。他牢记毛主席关于“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伟大教导,把满腔的革命热忱倾注在群众身上。
新从兄弟厂调来的老工人刘大成,一家六口,住一间半房子,不太宽绰。李宝光和后勤组的同志们早就想给刘大成调换一下房子,一时又解决不了。为这事,李宝光吃饭不甜,睡觉不香。他思量来思量去,忽然想起了十年前建厂时搭的工棚还没有拆。于是,便同家里人商量:“刘师傅家里人多,咱们把房子腾给他吧。”他爱人问:“往哪儿腾?”李宝光说:“咱们搬到工棚里。”“工棚?”李宝光那六十多岁的老母亲一听这两个字,立即皱起了眉头。
提起那工棚,全厂职工没有不知道的:地面潮湿,屋顶露天,黑咕隆冬的连个窗户也没有。起先,这里还存放一些工具;后来,人们干脆连工具也不愿往这儿放了。李宝光的母亲寻思了一阵子,便说:“你这孩子,住着楼房好端端的,偏要往黑洞子里钻。”李宝光见母亲思想不通,耐心地说:“妈,你想一想,眼下群众住房有困难,我作为一个管理房产的共产党员,自己住着楼房,心里怎能舒服呢?再说,工棚条件虽然差,但比起旧社会流浪街头,要强得多哩!”
一席话,如重锤一般,敲打在这位老人的心上。她怎能忘记,在那万恶的旧社会,一家老少在皮鞭下为资本家扛麻袋包的悲惨生活!那时,全家十口人,租住资本家一个冬不挡风、夏不遮日的破苇席棚,三日两头还遭催租逼债的毒打。想想过去,比比现在,这位老人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李宝光对一家人说:“天下的劳动群众都是咱们的亲人,关心他们就是关心革命,关心党的事业啊!”李宝光终于做通了全家人的思想工作。第二天一大早,人们还没有起床,他们一家已经从楼房搬进了工棚。接着,李宝光又帮助刘大成家搬进自己让出来的两间楼房。
刘大成搬进楼房后,跨进李宝光的“新居”,只见矮矮的小工棚,土坯打的墙,竹苇搭的顶,屋顶上的泥巴往下直掉。刘大成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紧紧握住李宝光的双手,说:“宝光,你家人比俺多,可偏把宽绰的房子让给俺住,叫俺怎么感谢你?”李宝光笑了笑:“这样做,我心里舒服啊!”
李宝光一家在这个工棚住了半年。后来,平房有了空余,同志们七手八脚地帮他搬了进去。搬完后,有的人开玩笑地对他说:“老李,往后你再搬来搬去,尽拣旧房子住,当心我们夺了你管房产的权!”
谁知道,没隔多久,李宝光又搬家了。
原来,老工人王凤桐的爱人要从河北来兰州治病。当时,厂区宿舍不够住,只有厂外十里路远的地方还有一间空房子。李宝光知道这件事后,心想:王师傅岁数大,每天要照顾病人,又要大老远跑来上班,怎么吃得消呢?他琢磨了半天,又在自己住的那间平房上打主意。
一天,李宝光领着王凤桐去看房子,走着走着,径直走进了李宝光的家。屋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行李和家具却不见了。王凤桐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不禁感动地说:“宝光,你又把房子让给俺了!”李宝光笑着没吱声。原来,李宝光前一天听说王凤桐爱人今天要来,为了让这位远道而来的病人休息好,便连夜把房子腾了出来。看到眼前这般情景,王凤桐心里热乎乎的,不知说什么才好。猛然间,他想起了什么,拉着李宝光的手就往外走:“这房子俺不能住。你爱人快生娃娃了,怎么能天天跑远路?快把家再搬进来,俺住到远处就行了。”李宝光赶忙说:“不要紧,我们年轻,身体还好着哩!”说罢,把门上的钥匙往王凤桐的手里一塞,自己走开了。望着李宝光远去的身影,王凤桐发呆似的站了好久,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这宝光,把心血都花在俺群众身上了,从来不想他自己啊!”
李宝光就是这样,时刻想着群众,处处为了群众,“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怪不得厂子里盖起了第十一栋楼房时,很多工人提议,让李宝光头一个住进去。领导也考虑到,李宝光住的平房要拆掉,就给他分配了一套新楼房。李宝光却想,全厂职工虽然大部分都住上了楼房,但仍然有几十户还住在较差的房子里。于是,他又把分配给自己的那套新楼房让给了另外一个职工,自己抽空把一间旧土房打扫打扫,高高兴兴地搬了进去。
每逢下雨天,这个房子滴滴嗒嗒地漏个不停。爱人劝他修理一下,他从不挂在心上;同志们多次要为他重换屋顶,都让他一一拦住了。可群众的住房稍有漏雨现象,他焦急得象火烧眉毛一样。
一天夜里三点多钟,忽然闷雷怒作,大雨倾盆而下。李宝光被暴雨惊醒,一骨碌爬起床就往外跑。他挨栋挨栋地去检查群众的住房,发现漏雨的,马上用油毛毡盖好。凌晨回到自己的家,只见地上放了七八个接雨水的盆盆罐罐。五岁的小女孩摇晃着他的胳膊说:“爸爸,这么大的雨你也不管家呀,咱们住楼房多好!”李宝光笑着对孩子说:“楼房让给叔叔阿姨住,好为国家多造机器啊!”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