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依靠群众 力量无穷——记中共砀山县委带领群众大办农业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04
第2版()
专栏:

依靠群众 力量无穷
——记中共砀山县委带领群众大办农业的斗争
安徽省砀山县,地处黄河故道,一直是个老灾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里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九七二年同一九六九年相比,全县粮食亩产由二百八十斤增加到五百九十二斤,棉花亩产(皮棉)由四十八斤增加到七十二斤,生猪由九万一千多头增长到二十六万七千头;有名的砀山酥梨产量也大幅度增长。从一九七○年起,这个缺粮县一跃成为余粮县。这个变化是怎样得来的呢?广大群众说,这是县委坚决依靠群众的结果。
方案从群众中来
砀山县委从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要改变砀山的落后面貌,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必须先把水利搞上去。但是,水利这一仗如何打?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有的说,应该以排为主,以蓄为辅;有的说,应该以蓄为主,以排为辅。两种不同的认识,到底那种对?县委决定带着这个问题,到村里去请教群众。
当时正是一九七○年秋天,秋雨连绵,县委调查组跑遍了全县。他们在群众中了解到,砀山的地形是中间高、四周低,海拔相差七、八米,全县十条主要河道,都是没有水源的季节河。解放二十多年来,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就有十八年,其中旱灾十五年,涝灾三年。
经过调查研究,县委“一班人”认识到,砀山县历史上虽然也曾有过涝灾,但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干旱。于是,县委因地制宜地制订了“以蓄为主,以排为辅,蓄排结合”的水利建设方案。
同群众一起战斗
一场以打井为中心的夺水战斗打响了,砀山大地到处是一派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县委绝大部分常委,深入边沿地区和后进社队,发动群众,兴修水利。
打井活动一开始,紧靠黄河大堤的城郊公社赵堤口大队由于缺乏经验,连打三眼机井都失败了。这时,有的人灰心泄气地说:“在咱这里根本就不能打井!”主张停下来。是停下来,还是继续干下去?在这关键时刻,赶来帮助工作的县委书记胡修道,一面用大寨大队社员“三战狼窝掌”的革命精神鼓舞大家的斗志,一面和干部、老农一起,调查分析了全大队的地势、土质和水层深度。这个大队的流沙层大部在四十米深的地方,分布在三十五到四十米之间。地势高的地方,流沙层深,地势低的地方,流沙层浅。根据这种分析,胡修道选择了一个较高的地方,和群众一起,终于打成了第一眼机井。这个胜利,增强了群众打井夺水的信心。他们在一九七○年秋冬和一九七一年春天一鼓作气打了二十七眼机井。同时,在低凹地方,开挖了三口水塘。这些水利设施一九七一年当年就发挥了效用。五月,这里遇到了“卡脖旱”,但是,由于打了机井,开挖了水塘,一向怕旱的堤上一千多亩庄稼仍然一片葱绿,堤下多年不立苗的老碱壳也成功地改成了水田。这一年,全大队的粮食亩产由一九六九年的二百一十多斤,猛增到五百八十五斤,棉花亩产(皮棉)由一九六九年的三十斤增加到八十三斤,一举跨过了《纲要》。
赵堤口大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以后,大大加快了全县的打井进度。目前,全县灌溉面积由一九六九年的十九万亩扩大到三十四万亩,为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发动群众挖潜力
砀山县委一方面抓紧新的水利工程的兴建,一方面注意发挥已有水利设施的效益,千方百计扩大受益面积。
为解决机井配套问题,砀山县委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他们深入工厂,发动群众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突击生产机井配套所需要的水泵、柴油机。他们和工人吃住在一起,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精神武装工人。群众发动起来了,技术难关一个个被攻破了。柴油机、水泵的产量大大增加,质量显著提高。全县机井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配了套,在抗旱中真正发挥了作用。
砀山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大搞土地平整。他们采取专业队和突击队相结合的办法,经过两个冬春的艰苦奋战,使全县九十八万亩耕地基本上平整了,平均每眼机井的灌溉面积由原来的四、五十亩扩大到八十亩。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