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脚踏实地——江西省万年县苏桥公社党委成员蹲点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06
第4版()
专栏:

脚踏实地
——江西省万年县苏桥公社党委成员蹲点纪事
崭新的风气
蹲下去,扎扎实实地干!这在江西省万年县苏桥公社党委里已经蔚然成风了。
党委成员把点当成了“家”,公社却成了“招待所”。有事回机关开会,住上一晚两晚,会一散,又回点上去了。他们说:离了点,心里就象少个东西,到点上和社员在一起,干什么都踏实。
一次,党委书记王金山从县里开完会,到公社已晌午了。他到办公室交代了几句,径直往垱下去了。县委布置的按期完成早稻播种的任务,怎么落实?他要先和贫下中农商量商量。在垱下,他问了队干部的打算,听了老贫农的意见,还请育秧员介绍了经验,再到秧田看了粗壮的秧苗。太阳挂到了眉梢,他才放心地赶回公社主持晚上的党委会,第二天一早又不见了。
公社里难得见到他们,在点上又怎样呢?
楼下大队第一生产队决定在“双抢”中进一步落实政策,实行劳动定额。究竟定多少工分才合适?在这个大队蹲点的公社党委成员胡木生带着社员先干开了。他和七个男女社员组成战斗小组,起早摸黑,在一块中等稻田里,一天割了二千三百多斤谷子。按照这个战斗小组的试验,又经过群众讨论,规定了合理的工分,调动了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胡木生带着社员越干越欢,“双抢”进度加快了。
烧桥大队有近千亩农田缺水干旱。蹲点的公社党委副书记柴雪莲,率领一支水利大军开进了汤家坞,要拦垄筑库,蓄水灌田。他把行李往民工的住处一铺,闹钟往床头一放,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了。一声哨子响,带着大家上了工地。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平地垒起五万土方,库水乖乖地流进了千亩农田。
就是这样,党委成员一个个蹲在基层,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带领群众大干苦干学大寨。去年蹲点的八个党委成员,平均每人蹲点二百二十四天,劳动一百零三天。今年上半年蹲点的九个党委成员,平均每人蹲点一百零五天,劳动四十天。
“班长”的榜样
这种风气的形成,得从“班长”王金山身上说起。
“党把苏桥这块地方交给我们领导,我们怎么带领群众建设苏桥?”过去,他一个挂包满社跑,这里开会,那里布置,虽然难得有歇脚的时候,群众还批评他是“辛辛苦苦的主观主义”。这原因在那里?
一次,王金山到山底生产队去检查早稻种植计划,发现有二十多亩早稻面积没有落实。这回王金山没有简单的批评了事,而是蹲下来,和社员一块劳动,到这二十多亩不落实的田里调查研究。原来,这二十多亩田,有的是深浆田,社员不愿种早稻;有的是低垄田,干部怕上半年雨水多,会淹掉;还有些干部怕种多了早稻,“双抢”忙不过来。于是,王金山带领社员学习大寨精神,开沟排水,改造深浆田,筑坝拦洪,保护低垄田,使早稻计划得到落实。这件事给王金山上了一课:光是面上跑跑,会上叫叫,不行,要蹲下去,才能避免主观主义,才能解决问题。在公社党委会上,王金山谈了自己的体会。大家批判了林彪一伙鼓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批判了他们破坏党的优良作风的罪行,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作出了党委成员实行蹲点制度的决定。会后,王金山背了行李,扛了锄头,到后进的垱下大队第二生产队去了。
有了决定,就能蹲好点吗?不,还可能下得去,蹲不住。王金山感到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点与面的关系,抓点如不带面,就会老想往面上跑。二是要有与群众同甘苦的精神,怕苦怕累就蹲不住点。
在二队,他同社员一起劳动,发现工效很低,不少的妇女在春耕季节不下田。社员们要求按劳记分,有的干部却说:“这是工分挂帅,会犯错误。”路线分不清,政策不落实,群众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王金山找到了二队落后的原因。他和干部、社员深入学习党的路线和政策,批判林彪一类骗子破坏党的政策的罪行,逐项落实了“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政策,群众的革命热情高涨了,出勤率提高近半倍,工效提高了两倍多。二队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公社召开现场会推广了这个经验,促进了全社的政策落实。以后,王金山在垱下大队还总结了开展路线教育、干部参加劳动、改造低产田等五个典型经验,指导了面上的工作。
“班长”的行动,是对大家最好的发动。二十九个公社干部,有二十六个下队蹲点。公社财金所等四个直属单位,也派人到四个后进队蹲点。公社干部下来了,大队干部就坐不住了,都扎到生产队蹲点劳动去了。蹲点,在公社逐渐形成了风气。
深刻的变化
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苏桥公社引起深刻的变化。全社十五个大队,去年队队增产;党委成员蹲点的五个大队,增产的粮食占全公社增产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今年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又取得了抗灾夺丰收的胜利。
然而更深刻的变化,是党委成员精神面貌的变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东风,批林整风的战鼓,摧毁了人们头脑里唯心主义的精神枷锁。蹲点,实践,斗争,使他们焕发了革命精神。
党委九个脱产的委员,五个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老苏桥”。他们闭上眼睛,也能把苏桥的山山垄垄说个八九不离十。一些同志原来以为苏桥方圆三十里,有山山不高,有垄垄不深,干旱缺水的面貌,很难改变。在蹲点中,他们访问贫下中农:怎样解决苏桥的水利问题?贫下中农说:天上的风雨一样在苏桥过,怎么说苏桥没有水?这么多山,这么多垄,那里不能筑水库?他们和群众一起实践,果然解决问题:垱下大队的毛公坞水库,五万多土方,两个月筑起来了,灌溉农田近千亩。林店大队的肥皂坞水库,也是一个冬天建成了,使五百多亩农田免除了干旱的威胁。这些水库省工省钱,当年建,当年受益,积少成多,就能解决大问题。这时候,他们才感到自己长在苏桥,并不完全认识苏桥。
他们在实践中洗刷唯心精神,在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下定了带领群众大干苦干,改变苏桥面貌的决心。
在公社党委带领下,苏桥人民新建了四十多个水库,改造了一万九千多亩深浆晚田,还利用万年河新建了六个水轮泵,又发电,又灌溉,全社旱涝保收面积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一倍,水利建设工程量超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总和。全公社百分之八十的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在十大精神鼓舞下,苏桥公社党委脚踏实地、蹲点调查的工作作风,更加发扬光大了。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